103年第2學期-3990 中華文化的發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 | 20 | 依出缺席、參與課堂討論、其他課堂表現情況而評定。 |
期中報告 | 40 | 選定學期報告題目,依據題目蒐集資料、撰寫資料摘要與報告計畫綱要 |
學期報告 | 40 | 依據報告計畫綱要撰寫學期報告,以書面方式繳交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2人,已有64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267 人,選上機率為2%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呂慎華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討論中心為近代人物,在制訂政策、引領國家走向的重要政治領導者之外,將眼光擴及與百姓接觸、進而使其生活產生根本變革,擁有實際影響力的各階層,透過講述這些重要人物的作用,解釋近代中國由興盛走向危機,人民由封閉走想開放的過程,令學生在傳統政治史教學方法之外,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希望讓學生有更開闊的歷史文化胸襟。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三/8,9[H216]
修課班級:工學院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預選與第一階段限工學院一年級學生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呂慎華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於課堂個別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金觀濤、劉青鋒,《興盛與危機》,台北,風雲時代,1994年4月初版1刷。
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3月北京第1版第13次印刷。
3.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台北:遠流,2007年。
4. 佩雷菲特著,《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
5. 馬嘎爾尼,《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何偉業,《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年。
7. 王宏斌,《赫德爵士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8. 澤勒,《神秘顧問端納在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9. Kenneth E. Folsom,《朋友、客人、同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10. 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 丁韙良,《花甲憶記》,光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 徐松榮,《維新派與近代報刊》,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13. 羅伯•布雷克著,《怡和洋行》,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14. 韓淑芳編,《外商銀行在中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
15. 王渭泉、吳徵原、張英恩編著,《外商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
16. 汪敬虞,《外國資本在近代中國的金融活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 張功臣,《外國記者與近代中國》,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18. 竇坤,《莫理循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 I.T. 赫蘭德,《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20.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近史所專刊(28),1971年。
21.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近史所專刊(11),1964年。
22.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近史所專刊(24),1969年。
23. 廖一中,《一代梟雄袁世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