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2學期-6525 生死教育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常考核佔20% 20 (包括上課出席與課堂參與)
讀書心得30% 30 (含口頭)報告
期末報告佔50%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15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卓逸民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本所發展生命教育教學與研究特色,並培育生命教育科教師所開授之授探討生命與死亡議題的選修課程。課程的目的在引導學生從生理、心理與靈性三個面向,探討生命的發生、成長、老化與死亡,特別將教點放置在老化與死亡,期待學生從了解生命的過程與死亡,進一步反思如何活出有意義與精彩的生命,並能有效的規劃正式或潛在的生死領域課程,協助學生從認識生命與死亡議題體悟生命的意義。課程的設計從瞭解生命的起始、成長與老化過程為切入點,探討生命過程與如何面對死亡相關的議題,並透過生死終極問題的思索省察生命的意義與目標,以增進未來教師開授生命教育的知能。課程的設計將規劃為三大區塊:第一個區塊為對生命與死亡過程現象的瞭解;第二個區塊為面對死亡相關議題的探討,包括老年健康促進的議題;第三個區塊為生命終末的關懷與死亡教育教案的研發。修課學生在本課程中,可以獲得下列五方面相關的知識與訓練: (一) 瞭解生死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二) 認識與理解生命起始、成長與死亡的過程以及本質。 (三) 理解生死相關議題的本質與內涵。 (四) 獲得生命老化與老年健康促進的知識與能力。 (五) 獲得協助處理面對死亡關懷的知識與能力。 (六) 獲得規劃生死關懷教學方案的理論、實踐知識與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迪肯•阿峰思(Alfons Deeken),王珍妮譯,2002,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約翰•鮑克(John Bowker),1994,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The Meanings of Death)。台北:正中書局。
陳雪芬、黃雅文等編著,2013,老人健康促進。華都文化,台北。
黃政傑主編,2007,生命是什麼。高雄:復文。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
Frankl, Viktor E(2008),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
Lynne Annl Despleder, Albert Lee Strickland (2006),黃雅雯等譯,《生命教育-生死學取向》。台北:五南。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生死教育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