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2學期-6607 跨域治理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態度、討論與是否遵守上課規則 | 20 | |
一次課堂導讀含個案分享 | 40 | |
研讀筆記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12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光旭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是希望結合傳統公共管理研究與現今社會發展所引發的「網絡化」現象的觀察,使同學對於跨域管理的重要性與在地性能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課程內容較為適合有志往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務相關研究所進修,或期望未來能在公部門中服務者。本課程前1/3,希望藉由相關理論的引介與討論,以及國外經驗的介紹,讓同學在概念上對於跨域管理的實務議題有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接著在課程後2/3的單元中,將跨域管理的實務議題區分為「公私協力」、「政治、行政與府際關係」、以及「組織間協調」等三個主要方向來討論,並在期末的時候讓同學於課堂中分享自己對於個案研究的心得與發現,以收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果效。
課程概述
次大戰後,由於經濟發展與對人民服務項目的增加,促使政府的規模不斷的膨脹,變成Waldo眼中所謂的「行政國」(Administrative State)。然石油危機後,各國政府體認到人民的需求無限,政府財政的能力有限的客觀事實,從1980年代起開始力行向右派靠攏的節約政策,權力下放,推動以顧客為導向,結果、效率與效能並重的管理理念,並結合企業與民間的資源,共同推動公共管理的工作。舉凡公私協力、跨域管理、協作管理、危機與災難管理、政策過程等等,都無可避免的面臨了參與多元化,運作複雜化,責任分散化的事實。換言之,現今大部分公共管理工作,已非政府部門單獨執行即可,必須跨越組織與地域疆界的藩籬,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建立最經濟,最易於管理的網絡關係,營造1+1大於2的綜效,以致於跨域所造成的網絡(network)與協作(collaboration)的運作機制,已成為理論與實務無可迴避的現象。這種殷切的需求,非但已成為國內外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的顯學,也成為文官培訓的重要課程,更顯示各級政府應培養公共管理者具有成為「跨域協調者」(boundary spanners)的能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二/12,13
修課班級:公共專班1,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王光旭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事先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第一週 課程簡介:課程目標、上課方式與要求
1. 陳敦源、王光旭,(2005),〈跨域協調:組織間政策執行的管理「眉角」〉,《遊於藝雙月刊》,第53期,第三版。
第二週 理論:理性選擇
2.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第四章(當代政治經濟學)、第五章(經濟學帝國主義)。
第三週 理論:理性選擇
3.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二講,一個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研究角度。
第四週 理論:網絡治理
4. 羅家德,(2003),《企業關係管理》,台北:聯經。第四章、第五章。
第五週 理論:網絡治理
5.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四講,組織與社會關係網絡。
第六週 理論:民主治理
6. 陳敦源,(2011),〈網絡治理與民主課責:監控民主下理性選擇理論觀點〉, 2011年中國行政學會年會「治理觀點下未來公共行政發展方向」研討會。
第七週 理論:民主治理
7. 陳敦源,(2011),〈透明之下的課責:台灣民主治理中官民信任關係的重建基礎〉,《文官制度季刊》,第1卷,第2期,頁21-55。
第八週 實務:公私協力(一):社會服務輸送(混合福利經濟)
8. 陳芬苓,(2007),〈國家與市場之外:地方政府中福利混合經濟之實踐〉,《國家與社會》,第2期,頁83-126。
9. 王光旭,(2011),〈社會網絡影響公私協力運作成效之研究:以台灣中醫與牙醫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委員會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53期,頁65-114。
第十週 實務:公私協力(二):民營化與契約外包
10. 陳重安,(2011),〈政府契約委外的再檢視:目標、理論應用、績效衡量與知識論基礎〉,《公共行政學報》,第40期,頁111-143。
11. 王篤強、高迪理、吳秀照,(2010),〈台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未預期後果:地方政府相關人員「官僚自主性」的初步闡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4卷,第2期,頁91-146。
第十一週 實務:公私協力(三):第三部門的角色
12. 孫煒,(2004),〈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第20期,頁 141-166。
13. 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服務契約管理:台灣中部四縣市社會行政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大社工學刊》,第13期,頁173-218。
第十二週 實務:政治與行政(一):府際關係
14. 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公共管理》,黃榮護編。台北:商鼎。
15. 劉坤億,(2006),〈臺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1-34。
第十三週 實務:政治與行政(二):政務/事務關係
16.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主義的觀點》,台北:韋伯。第六章。
17. 熊忠勇,(2009),〈我國公務倫理的困境與出路:從政務與事務的關係談起〉,《哲學與文化》,第36期,第1卷,頁45-67。
第十四週 實務:組織間協調(一):災難管理與電子跨域
18. 陳敦源、陳麗娟,(2010),〈政府救災與全民防衛動員:跨域管理的觀點〉,文章發表於2010年8月26日「全民防衛動員新思維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19. 胡龍騰、莊文忠、曾冠球,(2011),〈電子化跨域治理與政府行政效能:主/客觀評價之交叉檢證〉,論文發表於中國行政學會會員大會,「治理觀點下未來公共行政發展方向」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18日,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第十五週 實務:組織間協調(二):政策網絡管理
20. 王光旭、熊瑞梅,(2014),〈解嚴前後台灣都市政治的再檢視(1986-1992):網絡觀點下的台中市都市發展〉,《都市與計畫》。【預計2014年3月刊登】
21. 史美強、王光旭,(2008),〈台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28期,頁39-83。
第十六週 實務:組織間協調(三):跨域協調者的角色
22.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第3卷,第1期,頁27-52。
23. 曾冠球,(2011),〈公共管理者對於公私合夥風險的認知:調查與反思〉,《公共行政學報》,第41期,頁1-36。
第十七週 反思:跨域管理的困境
24.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跨域治理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