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0261 臺灣政治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學期報告 | 40 | 選擇與本課程相關之主題撰寫讀書心得或專題報告 |
平時成績 | 30 | 課堂出席及討論狀況 |
期末考試 | 30 | 依上課內容,實施紙筆測驗。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蔡秀美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
1.認識清代以迄戰後臺灣不同階段之政治發展脈絡
2.具備蒐集及解讀資料之能力
3.培養獨立思考及溝通討論的能力
4.涵養民主觀念和公民素養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一/7,8,9[H308]
修課班級:歷史系 2-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選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蔡秀美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於課堂個別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力晚報,1993。
2.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研院史研所,1987。
3.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80。
4. 許毓良,《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5. 小林道彥著、李文良譯,〈後藤新平與植民地經營-日本植民政策的形成與國內政治〉,《台灣文獻》,48卷3期,1997.9,頁101~121。
6.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
7. 吳文星,〈日據時期地方自治改革運動之探討〉,《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6,頁281-308。
8.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
9.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社,1989。
10. 林淑芬,《日治時期台共對台灣社會運動之影響》,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1. 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臺灣文獻》,46卷2期,1996.6,頁149~188。
12.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期,1992。
13. 洪秋芬,〈一九二0年代臺灣保甲制度和社會運動關係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6期,1994,頁163~176。
14.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15.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研文,2001。
16. 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9。
17.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臺大文史叢刊,1986。
18. 陳俐甫,《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1996。
19.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臺北:遠流,2008。
20. 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臺北:衛城出版,2013。
21.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臺北:時報文化,1995。
22.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1992。
23.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研究:臺灣獨立運動史的一斷章》,臺北:前衛,2006。
24.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2000。
25. 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0。
26.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期,2002,頁181-192。
27.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
28. 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北:自由時代,1989。
29.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199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臺灣政治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