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3347 社會:最鄰近的陌生人:社會調查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參與討論 40 積極參與討論
引言討論 15 選擇一篇文章摘要報告
作業一 15 移工訪談與分佈圖
作業二 15 移工移動路徑
作業三 15 影片分享 與 自行發展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2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炯志

教育目標

2013年台菲漁船事件期間,東海別墅的巷子裡,有店家貼出了「不歡迎菲律賓人」的告示。追究是那個店家並無助於問題的進一步思考,這樣的告示,可能是出自於店家個人對於菲律賓人的厭惡,但也可能是擔心普遍嫌惡、恐懼外勞的心態,會在這段期間影響了他們的生意,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對這些與我們鄰近的陌生人:外勞,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認識、相互理解的管道和平台。 因為緊鄰工業區,東海大學附近住了許多從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印尼來的外籍勞工。在籃球場,經常可以看到外勞打籃球的身影。東別的巷子裡,也存在許多異國但又帶點危險氣氛的小吃店。或者學生也會對於「洗完頭髮為何不吹乾?」發出不以為然的質疑。在藝術街上,推著老人散步的外勞,又是從哪裡,怎麼過來的?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外籍勞工在台灣的時間,從1992年正式開放引進至今已經超過20年,但是這個群體,因為一直以來的歧視與恐懼,大多數的東海學生對他們的認識與接觸幾近於零。如何拉近這個距離?如何有更多的互動與認識?藉由瞭解他們的生活與處境,進一步反問我們自己:對待這些人,什麼樣的制度才是合理的? 課程的設計分為四個部分,移工現象與理論的探討,以及田野研究與紀錄片拍攝,兩部分課程會交錯進行。第三部分是關於移工權利與公民身份的思考,集中在14-17週。最後,三次的作業分享以及個人、團體的參訪與經驗分享,提供不同於文本的直接體驗與思考,是課程的第四部分。期待透過這樣的學習,以及學生田野調查的互動,與調查結果在各種東海的分享平台上傳布,逐漸的改變我們與鄰近的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Peter Stalker著,台北市:書林,2002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藍佩嘉著,台北市:行人,2008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顧玉玲著,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刻文學,200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最鄰近的陌生人:社會調查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