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3409 文明與經典:文藝復興的藝術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出席及參與表現 40
期末考 6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顧素琿

教育目標

1. 認識「文藝復興」 2. 剖析歐洲文藝復興藝術作品及其所生成的社會脈絡 3. 透過認識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社會,也認識自己與自己所處的時代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Jacob Burckhardt著,花亦芬譯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7。
Peter Burke著,劉君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與社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Peter Burke著,劉耀春譯、劉君校:《歐洲文藝復興:中心與邊緣》。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Alison Cole著,黃珮玲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宮廷藝術》。台北:遠流,1997。
Stephen Greenblatt著,黃煜文譯:《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4。
Hugh Honour、John Fleming著,吳介禎等譯:《世界藝術史》。台北:木馬文化,2001。
Gerard Legrand著,董強、曹勝操、苗馨譯:《文藝復興藝術》。台北:閣林國際圖書,2002。
Rosa Maria Letts著,錢乘旦譯:《劍橋藝術史4:文藝復興》。台北:桂冠,2000。
J. R. McNeill、William H. McNeill著,張俊盛、林翠芬譯:《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台北:書林出版,2007。
Peter Murray著,蔡毓芬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台北:地景,2000。
Erwin Panofsky著,戚印平、范景中譯:《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Baxandall, Michael, Words for Picture:Seven Paper on Renaissance Art and Criticism,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暫無中譯本)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明與經典:文藝復興的藝術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