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3902 中文:中國文學選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 30 出席率與課堂問答的口說能力
課堂摘要 30 每個單元結束後,分組討論撰寫該次賞析心得
期末筆試 40 期末進行文本與音樂賞析的筆試測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6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窈慈

教育目標

教師採取講授、溝通、互動與影音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整體教學的進行,大致以同心圓的方式逐步推進,期待學生能掌握以下幾個重點,達成最終的課程目標: 一、學習者應重視文本內涵的重點與賞析。 二、學生經由分組討論與摘要寫作中,反覆思辨問題,進而獲得啟發。 三、從教師的補充與引申,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依據前述的各階段教學後,讓學生依據個人的學習能力,獲取不同層次的學習經驗。

課程概述

課程定位: 「中文」課程為全校大一新生共同必修課程之一,學分數2-2,共計4學分。以學院為單位,開設數門專題式文學課程,供學生依照個人興趣選課,以期能熟悉部分文學類型,達到文學欣賞、文化陶冶的目的。 教學目標: 一、分析問題與欣賞文藝,提升個人對文學藝術的知性和感性能力。 二、駕馭並應用語文、文學、文化的知識能力。 三、掌握語文表達能力。 四、具備思辨的內涵和能力。 教學內容: 透過古典或現代文學代表作品,呈現豐富、活潑的文學風格及面貌,使同學能深入探討中國文化、汲取心靈智慧、傳承文化資源,體會文學生活化、現代化及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教材擇取上,除配合教學目標外,亦根據各學院之不同特性而予以調整,另於課堂上輔以分組討論、報告、作品分享等學習方式,活化課程。並規定每學期的習作篇數,以收實際成效。 預期效果: 一、提升閱讀、欣賞及寫作之興趣與能力。 二、提升思辯、語文表達能力。 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增進涵泳文學、文化之能力。 四、開拓生活視野,培育文化素養,加強人文關懷。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教材
教師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
王萬嶺著:《長恨歌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王耀華、杜亞雄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王耀華著:《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左漢林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朱謙之著:《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吳湘洲著:《唐代歌詩與詩歌——論歌詩傳唱在唐詩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宋秋敏著:《唐宋詞與流行歌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
洪萬隆著:《音樂與文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9月。
張清泉著:《詩歌吟唱教學》,台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
許瑞容著:《梁祝故事研究》四冊,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莊捃華著:《音樂文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12月。
董榕森著:《中國樂語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99年7月。
劉堯民著:《詞與音樂》,昆明: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
韓鍾恩著:《音樂美學與審美》,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林聲翕著:《談音論樂》,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羅小平編著:《音樂與文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李喬著:《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周相錄著:《《長恨歌》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傅東華選註:《白居易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
鄭恆隆、郭麗娟著:《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2002年。
莊永明策畫,黃信彰編校:《1930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9年4月。
黃信彰著:《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
黃信彰著:《傳唱台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5月。
謝艾潔著:《鄧雨賢音樂與我》,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張窈慈著:〈從劉禹錫的〈竹枝詞〉看巴渝文化〉,《中國語文》,600期,2007年6月。
張窈慈著:〈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7期,2011年6月。
樂譜/影像/錄音資料
何占豪、陳鋼編曲,呂思清主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台北:金革唱片,2004年。
何占豪作曲、指揮:《箏吟唐詩古箏彈唱》CD,上海: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
李靜美、詹宏達演唱,李臨秋詞:《李臨秋﹧百年音樂繪影》,台北:上揚音樂,2010年4月。
魏春榮、溫宇航主演,曾永義編劇,李小平導演:《梁山伯與祝英台》新編崑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2年10月。
李瀚祥導演:《梁山伯與祝英台》DVD,台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
林聲翕作曲,黃俊媚製作:《白雲故鄉:林聲翕紀念專輯》CD,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年。
夏一峰傳譜:《幽蘭——馬杰古琴獨奏專輯.陽關三疊》(《琴學入門》1867譜本),上海: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1996年。
黃自作曲,韋瀚章詞:《長恨歌:清唱劇十個樂章》,台北:樂韻出版社,1997年3月。
黃自作曲,林聲翕補遺,韋瀚章作詞:《長恨歌及林聲翕聲樂作品精選》,台北:喜瑪拉雅音樂代理,2001年。
趙元任著、楊艾淋執行製作:《趙元任紀念專輯(錄音資料):教我如何不想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趙元任著:《新詩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
楊士平導演暨劇本改編:《四月望雨》(公播版),台北:音樂時代劇場,2009年。
簡媜:《吾鄉印象.竹枝詞》(公播版),台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製作,1996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中國文學選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