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4352 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國防科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上課出席狀況 | 40 | |
平時成績 | 30 | |
期末考成績 | 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17 人選讀,尚餘名額5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鄧 宇教育目標
1.能說明國防科技對國家安全及對個人所產生的影響。
2.使學生認識國內陸、海、空軍戰備基地。
3.使學生了解我國國防科技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如我國自製武器裝備、我國國防工業等。
4.使學生了解我國軍兵種的類別及其主要職務內容。
5.使學生認識各種武器系統概況與實際運用情況,如飛彈、反飛彈武器系統、陸上載具、海上載具、空中載具等。
6.使學生認識未來戰爭型態的發展,如資訊作戰、核生化作戰及新式科技的興起等。
7.培養學生對於國防科技的認同,進而深切體認國防科技的重要性與全民國防的實踐。
課程概述
國防軍武裝備與我國國防工業,具有時代性與前瞻性。內容深入淺出、架構清晰明瞭、層次分明,配合精美圖片及活潑的設計,有助學生在短期內建立具體、完整的國防科技概念。
課程主題,編製「核生化作戰演練」,期望透過圖文並茂的說明,使學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為提升學生對國防科技與軍事戰略的關注,並藉由「海軍敦睦遠航艦隊」、「漢光最前線」系列報導的方式呈現國軍勤訓精練的成果及危機處理能力,讓學生了解國軍的任務、使命與實戰操演,進而凝聚「同島一命」的堅定信念。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6,7[C219]
修課班級:共選修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軍訓二 ~供大二以上學生選修 (列計學期學分,不計入畢業學分)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鄧 宇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30棟宿舍辦公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Martin C. Libicki(1996).What Is Information Warfare. Center for Advanced Concepts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A.D. 貝克(A.D. Baker)著。全球海軍作戰艦隊(2000∼2001)。美國海軍學會。
3.Alvin & Heidi Toffler 著,傅凌譯(1994)。新戰爭論。臺北:時報文化。
4.David Alexander 著,吳弦譯(1996)。資訊化戰爭與數位化戰場。國防譯粹月刊,23,4,10∼11。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5.David R. Mets & William P. Head 著,趙宏斌譯(2005)。空中用兵紀實:對美國空軍戰略攻擊理論與準則的省思。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6.Koger W. Barnett 著,張台航譯(1999)。國防譯粹月刊,26,1。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7.麥可泰勒(Michael J. H. Taylor)主編。世界飛機與空用系統字典第三版。全球飛行。
8.諾曼費德曼(Norman Friedman)著。全球海軍系統。美國海軍學會。
9.宋玉寧、鄭繼文、滕昕雲、詹皓名(2007)。國軍武裝。臺北:勒巴克。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全民國防教育軍事訓練–國防科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