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2學期-2170 工作與生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小組導讀 40 全班共分14組,每一組需進行1次的小組導讀。
期中考 20 第九週課堂時間舉行
期末考 20 第十八週課堂時間舉行
影片賞析心得 10 字數以1000字為依據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4 人選讀,尚餘名額1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維邦

教育目標

這門課程討論的主題是「工作」與「生活」,工作如何透過組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形構我們的生活;在全球化潮流下,為何我們越來越難以兼得工作與生活?基於此,本課程從工作、家庭、健康、社會變遷等概念出發,探索生活中的經濟面向與其他面向的交錯影響。我們試圖說明:工作與生活的關係,不單單是個人的選擇,而是個人機遇、工作結構、家庭結構、與社會結構共同交織的產物。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張晉芬,2011,《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黃怡翎、高有智,2015,《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務與對策》。台北:社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Ariely, Dan. 2010.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姜雪影譯,2011,《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台北:天下文化。)

Crawford, Matthew B. 2009. Shop and Class as Soulcraft. New York, NY: The Penguin Press. (林茂昌譯,2010,《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台北:大塊文化。)

de Botton, Alain. 2009. The Pleasure and Sorrows of W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陳信宏譯,2010,《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台北:先覺。)

Kanter, Rosabeth Moss. 1977. Men and Women of Corporation. Basic Books. (Nakao Eki 譯,2008,《公司男女》。台北:群學。)

Reich, Robert B. 2002. The Future of Success: Working and Living in the New Economy. Vintage. (梁文傑譯,2003,《賣命工作的誘惑》。台北:先覺。)

Stephen, Edgell. 2006. The Sociology of Work: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Paid and Unpaid Work. Sage Publications Ltd. (郭寶蓮、袁千雯譯,2009,《工作社會學導讀》。台北:韋伯文化。)

Wolf, Alison. 2013. The XX Factor: How the Rise of Working Women Has Created a Far Less Equal Word. Danvers, MA: Crown. (許恬寧譯,2015,《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台北:大塊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工作與生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