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2學期-3272 自然:校園環境裡生物學的史話與綱要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 | 45 | |
期末 | 45 | |
平時 | 10 | 指定課外作業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20人,已有127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良恭教育目標
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的科學,內容主要包括生命現象及其本質,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近50年來,生物學的發展成就於科學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尤其是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被認為是20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之一。分子生物學的驚人成就,使生命科學成為當代自然科學中引人矚目的明星,也因此21世紀領先產業更被認為是生物科技。另外,困擾當今人類社會的人口、糧食、環境、資源等幾大問題的希望寄託在生物科學的進步上。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中的生態學的發展趨勢也更加重視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全球變化,生態與其他自然科學(化學、地球科學)和社會學科的結合也是必然的趨勢,生態學將在維持人類生存環境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事實上,二千年第五次全國科學技術討論會議亦討論過,有關生命科學的發展層次大致可朝向兩個領域,即人類健康有關的生物醫學及技術方面,另一即是與人類所處環境有關的生態保育。
基於關心自然科學和人類未來的大學教育教育理念,生命科學教育對於新的世代提供新的知識啟蒙,期望擔當起歷史的重任,新世代應瞭解生物學將對未來自然科學、社會經濟和人類思維發展帶來什麼影響。生命科學的通識教育推廣雖大大提昇了非主修生物學學生對客觀自然的認識,但是整體課程設計常因授課老師專業背景關係,深或淺與寬或窄的內容之要求較不易。不僅國內,國外對於屬於非生物學專業或稱之教養的通識生命科學教學內容的批評聲音不斷湧現(Mayr,1997; Rose,1998)。尤其是生命科學的教學內容僅朝向 「分子生物學」方向發展,形成教學的唯一「典範」(paradigm),忽視生命演化、生態危機及生物多樣性的消失等內容。如何建立一個新的、具整合性的生命科學教學內容,讓年輕莘莘學子能在有限修習時間(兩學分)充分且主動學習到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對此問題,台灣生物科學的教學一直都未對此認真檢討過。未來二十一世紀,台灣新世代將面臨更大的競爭與挑戰。生物學一直蓬勃發展,但如何提供新的教學方向仍無法突破傳統「典範」的束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四/8,9[SS108]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生科.食科.畜產.環工及修過該教師生命:生命科學概論者不得選修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林良恭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四:PM 12:30-4:00 LS026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新觀念生物學 林金盾博士審定 葉蓉樺 黃俊霖編譯 藝軒圖書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自然:校園環境裡生物學的史話與綱要 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