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2學期-3346 社會:最鄰近的陌生人:社會調查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4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炯志教育目標
2013年台菲漁船事件期間,東海別墅的巷子裡,有店家貼出了「不歡迎菲律賓人」的告示。追究是那個店家並無助於問題的進一步思考,這樣的告示,可能是出自於店家個人對於菲律賓人的厭惡,但也可能是擔心普遍嫌惡、恐懼外勞的心態,會在這段期間影響了他們的生意,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對這些與我們鄰近的陌生人:外勞,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認識、相互理解的管道和平台。
因為緊鄰工業區,東海大學附近住了許多從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印尼來的外籍勞工。在籃球場,經常可以看到外勞打籃球的身影。東別的巷子裡,也存在許多異國但又帶點危險氣氛的小吃店。或者學生也會對於「洗完頭髮為何不吹乾?」發出不以為然的質疑。在藝術街上,推著老人散步的外勞,又是從哪裡,怎麼過來的?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外籍勞工在台灣的時間,從1992年正式開放引進至今已經超過20年,但是這個群體,因為一直以來的歧視與恐懼,大多數的東海學生對他們的認識與接觸幾近於零。如何拉近這個距離?如何有更多的互動與認識?藉由瞭解他們的生活與處境,進一步反問我們自己:對待這些人,什麼樣的制度才是合理的?
課程的設計分為四個部分,移工現象與理論的探討,以及田野研究與紀錄片拍攝,兩部分課程會交錯進行。第三部分是關於移工權利與公民身份的思考,集中在14-17週。最後,三次的作業分享以及個人、團體的參訪與經驗分享,提供不同於文本的直接體驗與思考,是課程的第四部分。期待透過這樣的學習,以及學生田野調查的互動,與調查結果在各種東海的分享平台上傳布,逐漸的改變我們與鄰近的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五/7,8[C220]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參加預選 教師自主加選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陳炯志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另行約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Peter Stalker著,台北市:書林,2002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藍佩嘉著,台北市:行人,2008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顧玉玲著,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刻文學,200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最鄰近的陌生人:社會調查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