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2學期-3587 公民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討論和參與 20 每週安排五~七位同學,負責當週閱讀教材及相關議題之心得報告及討論,心得報告A4一頁當週書面繳交。
個人作業 20 個人作業(1)—我的社會問題清單:每位同學就自己觀察列出至少五個台灣目前面臨的爭議問題。個人作業(2)—我的社會觀察筆記:每位同學可就社會問題清單或各週教材涉及之議題進行深度觀察、分析、解釋,並撰寫成社會觀察筆記期中考和期末考前各繳一篇。
小組作業 20 小組期末報告—我的社會參與報告:每組至多五位同學,各組自行選擇關懷或爭論之社會或社區議題,親身參與活動,亦可選擇從事志願性社會服務工作,撰寫成報告, 除書面繳並於期末課堂上口頭報告。
期中/期末考 40 申論題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5人,已有89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宏昭

教育目標

1.讓社會介入成為公民日常生活文化,是本課程重心;訓練每位同學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社會現象和議題保持足夠敏感和深刻觀察,並勇於投身社會問題的解決和改善,是本課程目標。 2.本課程透過當代(台灣)公民社會經常浮現之爭論性議題為介入的主軸,在公民身份構成和排斥、公民社會發展條件、社會正不正義、認同政治爭鬥(身份、性別、性)、社會運動抗爭、多元文化包容、社會風險預防、環境正義追求等問題探討,以及公民媒體識讀能力和消費選擇品味的培養,同時也從人類平等轉向尊重生命平等的動物權的倡議上。 3.透過行動作業:「我的社會問題清單」,培養同學對社會的敏感力;「我的社會觀察筆記」,培養同學對問題的觀察和解釋能力;「我的社會參與報告」,培養同學介入社會的行動力。透過每週不同議題的閱讀、講解、討論以及各項行動作業帶領同學進入自己的社會觀察和社會參與的公民行動中。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全校大二學生之共同必修課,2學分之學期課程應包含下列六個部份的內容: 一.民主憲政的發展 二.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三.政府體制 四.政治參與 五.現行法律體系 六.國際關係與現勢。 課程目標在於: 1.培養學生對人民權利與義務之基本認識 2.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的素養 3.培養學生的國家觀 4.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學生通過此課程後所培養的能力: 主要有 1、履行公民責任能力。 2、道德思辨與實踐能力。 3、欣賞多元文化能力。 4、具備國際視野能力。 5、聆聽、表達及溝通能力。 6、分析、推理及整合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Peter Hamilton and Kenneth Thompson,《社會學大有用》(台北:群學,2007)
Michael Edwards,《公民社會》(台北:開學文化,2003)
Keith Faulks,《公民身份》(台北:巨流,2003)
David Graeber,《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台北:商周,2014)
何明修、林秀幸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2011)
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台北:桂冠,2004)
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台北:雅言,201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公民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