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2學期-3598 公民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報告 | 20 | 於期中考後的隔週繳交紙本報告 |
期末報告 | 50 | 於期末考週繳交紙本報告 |
出席情況 | 30 | 缺席次數超過2次,學期總成績將予以扣分。缺席達6次以上(包含6次),期末總成績以0分計算 |
課堂發言、影片心得 | 5 | (1) 課堂發言、影片心得:總成績加1分,按次累加。(2) 影片心得的截止日:期末考前一週,星期日晚上12點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5人,已有85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文謙教育目標
「公民」是現實世界的行為者,其性質可以是個體的或集團的。而「文化」則指涉一種意念、價值、制度或世界觀。這兩個概念構成了「公民文化」的本體,進而得以區分出四個面向:一,「公民-公民」(各樣行為者的互動、合作及衝突);二,「公民-文化」(行為者經由互動而塑造出特定的制度或世界觀);三,「文化-文化」(意念或制度等因素在地方、國家及全球層次當中的交融、衝擊與轉型);四,「文化-公民」(意念或制度等因素影響到行為者的活動及互動關係)。綜合而言,公民文化課程探討的主題皆涉及上述幾個面向。
本課程從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與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的角度切入,帶領同學們認識政治領域的重要概念與熱門議題。每週將設定一個主題,透過教師講授、自編講義、課堂討論、及影片欣賞等方式來進行授課。課程內容涵蓋四大主軸:一,主權國家與國家失靈;二,民主與憲政;三,全球化與治理;四,環境與政治。授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並且透過議題探討來讓修課同學認識「公民文化」的四個構面之內涵。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全校大二學生之共同必修課,2學分之學期課程應包含下列六個部份的內容:
一.民主憲政的發展
二.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三.政府體制
四.政治參與
五.現行法律體系
六.國際關係與現勢。
課程目標在於:
1.培養學生對人民權利與義務之基本認識
2.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的素養
3.培養學生的國家觀
4.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學生通過此課程後所培養的能力:
主要有
1、履行公民責任能力。
2、道德思辨與實踐能力。
3、欣賞多元文化能力。
4、具備國際視野能力。
5、聆聽、表達及溝通能力。
6、分析、推理及整合能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五/1,2[M231]
修課班級:共必修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預選限企管系、國貿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林文謙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週五:12:10pm-01:00pm
或者事先用E-mail約定其他時間:
wuncianlin@thu.edu.tw;winchin12000@yahoo.com.tw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本課程不需要購買教科書。
授課方式:教師採用自編講義、投影片來授課,在課程進行時會開放時間給修課同學發言。
同學們必須自行挑選人文社會議題來撰寫「期中報告」與「期末報告」。
自編講義(講義將上傳至「新版數位教學平台」,請同學們自行下載列印)
投影片
* 主要參考資料
Acemoglu, Daron, and James A. Robinson著,2013,《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台北:衛城。
Baradat, Leon P.著,2000,《政治意識形態與近代思潮》。台北:韋伯。
Fukuyama, Francis, 2004, 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eld, David, and Anthony McGrew著,林祐聖等譯,2005,《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台北:弘智。
Held, David, and Anthony McGrew著,林祐聖譯,2004,《治理全球化》。台北:韋伯。
Held, Davi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著,沈宗瑞等譯,2004,《全球化衝擊》。台北:韋伯。
Heywood, Andrew著,楊日青等譯,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ambridge, 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Lijphart, Arend, 1999,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tberg, Robert I., 2002, “Failed States in a World of Terror,”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4, pp. 127-140.
Rotberg, Robert I., 2002, “The New Nature of Nation-State Failur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3, pp. 85-96.
Rotberg, Robert I., ed., 2004, When State Fai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New Jerse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iglitz, Joseph E.著,2002,《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台北:大塊文化。
Waltz, Kenneth N., 1954,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林文謙,2013,《環境治理:臭氧層耗損與全球暖化》。台北:獨立作家。
林文謙、傅恆德,2012.04,<失敗國家、國際衝突與信心建立措施:朝鮮半島危機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2期,頁1-46。
林文謙、傅恆德,2014.03,<世界政治中的失敗國家:概念、發展路徑及重建策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8卷,第1期,頁57-78。
袁鶴齡,2004,《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台中:若水堂。
張亞中、左正東主編,2011,《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公民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