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2學期-0011 中文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5
期末考 25
作業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30 人選讀,尚餘名額2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淑貞

教育目標

1、本課程為上下兩學期的課程。上學期主要以散文與詩的閱讀作為入口。「散文」是學生在大學以前接觸頻率最高的文類。從「散文」中的「我」開始,大一的同學可以開始去思考「文學」中的「自我」面貌,究竟為何?如何寫作一篇「非作文」式的「散文」。這其中涉及到如何想像自我?如何陳述自我?應動用到哪些感知材料?如此可初步構築出「文學」最基礎的一種形式邊界。上學期的後半段,則進入「詩」的領域。「詩」是直面文字,,與抒情、歌唱等本能有關,亦是文字高度藝術化的展現。藉由詩歌的引導,學生可以進入文字的遊戲,對文學的可能性展開多重的視野。本學期的課程著重在引導與創造,期望同學能藉此打破過去對「文學」的僵化想像,尋找自己的釋義。 2、下學期則進入小說與電影的閱讀。小說往往動用到歷史、新聞等各種敘事形式與材料,也涉及更為複雜的敘事技術。本課程將著重在小說作為一種虛構,如何在虛構的技術上,說一個已發生或未發生的故事。「小說」閱讀方法的提示,將有效地促使學生辨別文學、歷史、新聞等各種敘事型態不同的哲學性意義。後半學期則以文學所延伸的各種其他媒材的閱讀為主,希望透過更為立體的影像、音樂與田調等文本,能提供學生不同的刺激與思考。本學期課程著重在各種提問,期許學生能在大一的下半學期,訓練自己的文學思考能力。

課程概述

A班:該課程雖為大一共同必修課程,但對象是中文系的學生,故有其專業的考量。因此,授課內容,會配合中國文學發展的流變,使學生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從詩經、楚辭至晚清小說的概況,有基本的認識,另外,加強對文本的分析與解讀,能更細緻、深入文本的內涵,使學生具有專業的文學能力。 B班: 引導學生善用自我意識檢視:1.中國文學發展軸線2.文學教育的養成基礎3.將1.、2.架構成座標軸的思考模式辯正:文學創作環境的今昔變遷,是古鑑今?今光照古? C班:本課程為中文系大一必修課程,亦為本系入門之重要基礎。學生甫入大學,學習方式亟待改變:必須由記誦式轉為思考式。本課程透過選文之講析,引導學生瞭解作品背後豐富之情感與深刻之思想,藉以幫助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尋求通透之解答。對於學生從事中國文學之研究,具有一定之啟發性。 D班:本課程為一年級必修課程,內容以研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為主,範圍涵蓋新詩、散文、小說、電影等,藉以培養學生現代文學欣賞與書寫能力,建立修習本系古典文學或相關現代文學課程之基礎素養。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8。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9。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2003。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臺北:臺灣大學,1999年6月。
馬克‧費侯(Marc Free0),《電影與歷史》,張淑娃譯,台北:麥田,1900。
張世倫〈遲到的新潮、未竟的運動──「台灣新電影」的現代想像〉,《今藝術》2015年五月號。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1995。
白睿文《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2007。
白睿文《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台北:印刻,201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