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2學期-2187 當代藝術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每單元分組memo:15% | 15 | 每單元分組memo:15% |
當代藝術分組上台報告:15% | 15 | 當代藝術分組上台報告:15% |
期中個人報告: 40% | 40 | 期中個人報告: 40% |
期末分組報告:30% | 30 | 期末分組報告: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8 人選讀,尚餘名額4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當代藝術是一門難以駕馭的領域,不僅在歷史時期的劃分上存在諸多爭議,現代/後現代/當代等階段不易清楚定義與區分,而且隨著各種實驗性質的創作手法出籠,極力擴大了藝術創作的範疇,藝術的本質定義已瀕臨瓦解。面對這等藝術,我們到底還能說些什麼?雖如,正因為如此,反而值得藝術社會學一探究竟。一方面,作為社會現象的一環,當代藝術無論如何乖張,卻是不爭的社會事實,仍立基在歷史發展的契機之上。就其美學形式脈絡與社會文化進程而言,皆有跡可尋,值得了解。當代藝術家亦是社會行動者的一種典型,透過藝術的發聲,展現其特殊的當代存在感與行動邏輯。如是,若能掌握古典傳統藝術到現代前衛藝術的過渡歷程,本是理解文化意義轉型機制的絕佳切入點。另一方面,我們皆好奇「當代藝術如何可能?」----充滿疏離與艱澀的創作主題和技法,何以能夠堂而皇之在藝術史上註冊一席之地?社會學對於藝術場域中各種建制、法則、典範與價值觀的研究,將引領我們考察當代藝術如何落實於現世?依靠哪些建制而運作?繼而產生哪些社會革新與社會衝突?以及如何在面臨瓶頸與衝擊時進入轉型?本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踏上二十世紀前後的西方藝術之旅,按部就班追溯近現代藝術界逐步產生的各種基進變革(radical change)。雖然沒有任一流派堪稱此基進轉捩的代表,然而整體上從馬內(E. Manet)以來繼之以印象派的發展,這一階段確實大篇幅地讓西方藝術史的語彙遠離傳統的古典風格。課程第一單元遂以基礎打底功夫為要,力求把握二十世紀以降、構成現/當代藝術主調內容的幾大流派之要點。第二單元當中,我們針對現代主義藝術的精神與原則進行檢討,繼而聚焦於「前衛藝術/先鋒藝術」(l’art avant-garde)的概念,探索它與當代藝術的關連,包括繼
承、批判、交融、斷絕等各種交互作用。「前衛」、「現代」、「當代」的概念向來難以彼此釐清,呈現重疊糾葛的纏繞形態。本課程因而選擇具社會學意涵的文本,以具體的藝術現象和相應發展而出的制度機構作為討論的【洪儀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105-2 大學部課程:當代藝術社會學,第2 頁】對象,著重前衛藝術的創新性、典範顛覆等先行意義,也將處理前衛藝術在時間上的短暫性與被超越性。此單元將閱讀美國社會學家Diana Crane的著作《前衛藝術的轉型》,以1940-1985 年間紐約藝術界發展為例,觀察前衛藝術於二十世紀下半葉所面臨的轉變,揭示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其實不失為社會機制運作的結果。第三單元中,我們以哲學家 Arthur Danto 的理論為基礎,朝向當代/後現代/後歷史藝術批判,思考當代藝術是否已走上所謂的終結?而在某種、多種意義下已告終結的藝術,又如
何能具體在藝術市場上成為走紅的商品形態?這學期的課程除了文本的深入耕讀之外,將格外注重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與合作,盼能透過組員間定期而紮實的對話,在共同面對形貌詭譎的當代藝術之際,彼此激盪出思維的花火,同時保有獨立的思考空間,以尋找自我面向當代藝術的姿態。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三/6,7,8[C204]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通識中心3390雙掛課程,社會系50人,通識10人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洪儀真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與老師約定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劭大箴主編,汪曉青校訂,2002,《西方美術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第六章〈我們的時代---20世紀的藝術〉。
周憲編譯,2010,《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urg), 1961,〈現代主義繪畫〉。
凱瑟琳‧庫赫 (Kathrine W. Kuhe),1965,〈分解:現代藝術的核心〉。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937,〈新建築與包豪斯學派〉。
Suzi Gablik著,滕立平譯,[1984]1995,〈個人主義—為藝術而藝術,或是
為社會而藝術〉。《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出版。
Arnold Hauser著,楊建國譯,〈關於為藝術而藝術〉。收於周憲主編,[1979] 2014,《藝術理論基本文獻:西方當代卷》。北京:三聯書店
彼得‧比爾格 (Peter Berger)著,1984,〈先鋒派對藝術自主性的否定〉, 收於周憲譯,2010,《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iana Crane著,張心龍譯,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台北:遠流出版。
雷托納‧波吉奧利(Renato Poggioli)著,1968,〈先鋒派三論〉,收於周憲譯,2010,《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iana Crane著,張心龍譯,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台北:遠流出版。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 ,林雅琪、鄭惠雯譯, 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社。第一章〈導論:現代、後現代和當代〉。
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 ,王春辰譯,2008,《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20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辛西亞‧弗瑞蘭(Cynthia Freeland)著,劉依綺譯,2002,《別鬧了,這是藝術嗎?》。臺北:左岸。第二章〈典範與目的〉
喬治娜‧亞當(Georgina Adam)著,項幼榕譯,2016,《錢暴: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當代藝術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