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2學期-2795 都市設計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出席狀況/〈綱要與提問〉領取狀況30% 30 每次缺席扣四分,遲領綱要與提問扣一分,漏領扣兩分;扣完為止。
分組討論及期末報告參與度 30
期末報告 30
心得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42 人選讀,尚餘名額2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奇正

教育目標

作為一門專業必備的discipline課程,對已修習過四年級上學期的「都市計畫」課的同學,本課程是在理解國家的基礎設施分派與政策如何影響資本在城市空間中的部署之後,進一步帶領修課同學認識都市空間形式如何被形塑、空間美學形式背後所傳達的權力與社會文化意義,並由其中理解專業者可以用何種角色介入都市空間的改善。對於未修習過都市計畫的同學,本課程則是協助同學認識「都市設計」這個專業,並引導同學建立對於城市空間形式的敏銳性。 課程首先回顧近代都市空間設計/規劃領域的一些理念先行者、以及都市空間設計的具體實踐經驗來理解「都市設計」這一門專業;亦即,將我們過去一度聽聞過的都市設計流派與其引介的空間形式與管理模式,放回這些流派或理論被生產的時空以及其所面對的都市情境,協助同學理解「『都市設計』這個專業為何而生?」、「到底為何目的而設計?」。其次,本課程也將帶領同學認識傳統的都市計畫管制與建築技術規則(by-laws)的建築管理法令之下「消極規範」出的都市空間與台灣1980年代後其開始引入的都市設計審議機制下所「引導」出的「新」都市空間的「差異」,引導同學辨識「差異」前後呈顯的社會意義與公共價值,並由此分析與認知模擬介入城市空間形式的發展與變遷;亦即,熟悉「都市是否可以被設計?」、以及,「以何目的重新被設計?」。 因此,本課程將透過兩條主線趨近都市設計專業: 1. 由都市設計論述發展的時空中理解「都市設計」這個專業 ‧ 何種歷史或社會的因素催生了各不同年代的都市設計論述? ‧ 不同的都市設計論述意圖解決的都市問題為何? ‧ 論述如何實踐其自身?by whom?through what policy?who should be benefitted? 以及,論述實踐過程中可依附的社會經濟土壤為何? ‧ 論述實踐的過程的扭曲以及設計與權力/利益選擇性的親近 ‧ 全球化脈絡下都市新議程(agenda)的形成與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 2. 由實質空間的解讀/尺度感的建立去掌握都市設計的操作工具 ‧ 開發單元/建築線與街廓尺度的掌握 ‧ 歷史街區的保存與窳漏地區的更新 以空間形式的設計介入城市改革

課程概述

作為一門專業必備的discipline課程,本課程接續四年級上學期的「都市計畫」課,將進一步帶領修課同學認識都市,並由其中理解專業者可以以何種角色介入都市空間的改善。 課程首先回顧近代都市空間設計/規劃領域的一些理念先行者、以及都市空間設計的具體實踐經驗來理解「都市設計」這一門專業;亦即,將我們過去一度聽聞過的都市設計流派與其創生的空間形式放回其被生產的時空,以及其所面對的都市情境,協助同學理解「『都市設計』這個專業為何而生?」、「到底為何而設計?」。其次,本課程則將透過都市計畫及建築技術規則(by-laws)所提供的種種管制工具,模擬介入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亦即,熟悉「都市可以如何被設計?」。在進行前述的歷史回顧的同時,則透過學期報告的實際操作,以五都選舉後的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四個都會區的都會與區域為關照的對象,讓同學將上、下兩學期之所學收攏於三月底的都市空間檢討報告之中。 因此,本課程將透過三條主線趨近都市設計專業: 1. 由都市設計論述發展的時空中理解都市設計 • 何種歷史或社會的因素催生了各不同年代的都市設計論述? • 不同的都市設計論述意圖解決的都市問題為何? • 論述如何實踐其自身?透過誰?透過何種政策?論述實踐過程中可依附的社會經濟土壤為何? • 論述實踐的過程的扭曲以及設計與權力/利益選擇性的親近 • 全球化脈絡下都市新議程(agenda)的形成與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 2. 由實質空間的解讀/尺度感的建立去掌握都市設計的操作工具 • 開發單元/建築線與街廓尺度的掌握 • 歷史街區的保存與窳漏地區的更新 • 以空間形式介入城市改革 3. 由永續角度體檢/理解當下都市空間設計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 Hall, Peter: 1988, 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r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20th Century, London: Basil Blackwell.
‧ 日本都市計畫學會, 1990: Centenary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its Perspective, 1988
‧ LeGates, Richard T.: 1996, The City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Jacobs, Jane 著,2007吳鄭重 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出版社
‧ Attoe, Wayne:1989, American Urban Architecture-Catalyst in the Design of Cities, 中譯本:《美國都市建築》, 1994 台北:創新出版社
‧ 喬納森.巴奈特(Barnett, Jonathan)/謝慶達、莊建德譯,1993 《都市設計概論》,台北:創興出版社。
‧ Roger Trancik /謝慶達 譯,1993《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台北:田園城市
‧ 廖桂賢, 2009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讓你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設計》,台北:野人出版社。
‧ Rutheiser, Charles, 1996. Imagineering Atlanta: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the City of Dream, U.S: Verso
‧ Fogelson, Robert M., 1993. The Fragmented Metropolis—Los Angles, 1850-1930, University of Berkley Press.
‧ Davis, Mike 1990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Vintage Press
‧ Katz, Peter:1992, The New Urbanism-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設計概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