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2學期-3388 社會:虛擬世界的誘惑與超脫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 45 報告有兩種,一是閱讀指定教材然後進行課堂報告,由於課堂報告只四至五次左右,所以,未參加課堂報告的同學,須於期末時進行期末報告。
分組討論 25 有三次討論週,每組都要繳交討論結果。
期末作業 20 由老師出題,於期末考當週完成繳交。
閱讀摘要 10 任選兩篇指定教材,依據教材屬性,或寫摘要,或寫心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2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國清

教育目標

 在過去,當人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限制,或是因為這些限制而感到焦慮、恐懼、痛苦等等負面情感時,往往使盡全力,希望得以超越這些限制,進入一種無限的狀態或世界,讓人們更有勇氣、也更加從容瀟灑地面對有限存在所帶來的困難;但是在今天,藉由資訊科技與文化產業的大幅發展,電視、網路、動漫...創造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空間,我們不須歷經層層磨練與苦思,就能輕易躍入近乎無限的世界之中。這是多了不起的成就啊!但我們似乎也因此受困在這無限之中,當我們愈是浸淫其中,我們反而愈發難以忍受/應付真實人生的種種限制或困難。   本課程將聚焦由網路(包括遊戲、社群軟體、youtube等)、動漫、電影/電視...等等所謂文化產業所構築的"虛擬世界"。我們將跨領域地結合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文學等等觀點或論述,並且加入數次分組討論,反省並思考1)這個虛擬世界的魅力究竟為何,何以能令人樂此不疲,以至於得以不斷地擴張或衍生出相關的活動,例如收藏公仔、cosplay等;2)這個看似充滿無限的虛擬世界,它的限制究竟為何,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又為何。3)則討論我們能否既從虛擬世界中得到樂趣,但又可以不受其負面影響。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文學作品類:
*索福克里斯 2009《伊底帕斯三部曲》,<伊底帕斯王>、<伊底帕斯在科羅倫斯>。呂健忠譯。臺北:書林。
*卡夫卡~《審判》。~(因譯本多,不特別指定)
*卡 謬~《異鄉人》。~(因譯本多,不特別指定)
*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因譯本多,不特別指定)
*村上龍 2007《最後家族》。鄭納無譯。臺北:大田出版社
*瀧本龍彥 2006《歡迎加入NHK》。臺北:臺灣角川出版社。
*東野圭吾 2006《嫌疑犯X的獻身》。劉子倩譯。臺北:獨步文化。
*亨利˙梭羅~《湖濱散記》。~(因譯本多,不特別指定)
村上春樹*2002《約束的場所》。賴明珠譯。臺北:時報出版社。

動漫、網路、繭居、隨機殺人、鄉民公審

*法蘭克˙貝拉迪 2016《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林麗雪譯。臺北:時報
*強˙朗森 2016《鄉民公審》。戴至中譯。臺北:商周出版社


學術專業著作
舒茲 1992《舒茲論文集》。盧嵐蘭譯。臺北:桂冠出版社。
邁可˙博蘭尼 2004《個人知識》。臺北:商周出版社。
Elias, Norbert 1991 The Symbol Theory, London: Sage.
Scitovsky, Tibor 1992[1976] The Joyless Econom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尤瑟夫˙皮柏 2009《閒暇》。劉森堯譯。臺北:立緒出版社。
韓炳哲 2015《倦怠社會》。管中琪、汪雅慈譯。臺北:大塊出版社。
段義孚 2006《逃避主義》。周尚意、張春梅譯。臺北:立緒出版社。
方洙正 2014《分心不上癮》。賴盈滿譯。臺北:大塊出版社。
Smart, Andrew 2016《閒散的藝術與科學》。陳筱婉譯。臺北:商周出版社
麥克魯漢&昆丁菲奧里 2009《媒體即訊息》。楊惠君譯。臺北:積木文化
尼爾波茲曼 2016《娛樂至死》。蔡承志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Carr, Nicholas 2012《網路讓我們變笨》。王年愷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其他
*理查˙洛夫 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臺北:野人文化。
佛洛姆 1990《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
羅洛梅 2003《哭喊神話》。臺北:立緒出版社。
弗蘭克 2015《活出意義來》。趙可式、沈錦惠譯。臺北:光啟文化。
*珍.圖溫吉&基斯.坎貝爾 2014《自戀時代》。吳緯疆譯。臺北:八旗出版社。
珍.圖溫吉 2007《Me世代》。曾寶瑩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Scitovsky, Tibor 2009《無快樂的經濟》。高永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虛擬世界的誘惑與超脫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