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2學期-3390 社會:當代藝術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每單元分組memo 15
當代藝術分組上台報告 15
期中個人報告 40
期末分組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12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洪儀真

教育目標

當代藝術是一門難以駕馭的領域,不僅在歷史時期的劃分上存在諸多爭議,現代/後現代/當代等階段不易清楚定義與區分,而且隨著各種實驗性質的創作手法出籠,極力擴大了藝術創作的範疇,藝術的本質定義已瀕臨瓦解。面對這等藝術,我們到底還能說些什麼?雖如此,正因為如此,反而值得藝術社會學一探究竟。一方面,作為社會現象的一環,當代藝術無論如何乖張,卻是不爭的社會事實,仍立基在歷史發展的契機之上。就其美學形式脈絡與社會文化進程而言,皆有跡可尋,值得了解。當代藝術家亦是社會行動者的一種典型,透過藝術的發聲,展現其特殊的當代存在感與行動邏輯。如是,若能掌握古典傳統藝術到現代前衛藝術的過渡歷程,本是理解文化意義轉型機制的絕佳切入點。另一方面,我們皆好奇「當代藝術如何可能?」----充滿疏離與艱澀的創作主題和技法,何以能夠堂而皇之在藝術史上註冊一席之地?社會學對於藝術場域中各種建制、法則、典範與價值觀的研究,將引領我們考察當代藝術如何落實於現世?依靠哪些建制而運作?繼而產生哪些社會革新與社會衝突?以及如何在面臨瓶頸與衝擊時進入轉型? 本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踏上二十世紀前後的西方藝術之旅,按部就班追溯近現代藝術界逐步產生的各種基進變革(radical change)。雖然沒有任一流派堪稱此基進轉捩的代表,然而整體上從馬內(E. Manet)以來繼之以印象派的發展,這一階段確實大篇幅地讓西方藝術史的語彙遠離傳統的古典風格。課程第一單元遂以基礎打底功夫為要,力求把握二十世紀以降、構成現/當代藝術主調內容的幾大流派之要點。第二單元當中,我們針對現代主義藝術的精神與原則進行檢討,繼而聚焦於「前衛藝術/先鋒藝術」(l’art avant-garde)的概念,探索它與當代藝術的關連,包括繼承、批判、交融、斷絕等各種交互作用。「前衛」、「現代」、「當代」的概念向來難以彼此釐清,呈現重疊糾葛的纏繞形態。本課程因而選擇具社會學意涵的文本,以具體的藝術現象和相應發展而出的制度機構作為討論的對象,著重前衛藝術的創新性、典範顛覆等先行意義,也將處理前衛藝術在時間上的短暫性與被超越性。此單元將閱讀美國社會學家Diana Crane的著作《前衛藝術的轉型》,以1940-1985年間紐約藝術界發展為例,觀察前衛藝術於二十世紀下半葉所面臨的轉變,揭示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其實不失為社會機制運作的結果。第三單元中,我們以哲學家 Arthur Danto的理論為基礎,朝向當代/後現代/後歷史藝術批判,思考當代藝術是否已走上所謂的終結?而在某種、多種意義下已告終結的藝術,又如何能具體在藝術市場上成為走紅的商品形態?這學期的課程除了文本的深入耕讀之外,將格外注重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與合作,盼能透過組員間定期而紮實的對話,在共同面對形貌詭譎的當代藝術之際,彼此激盪出思維的花火,同時保有獨立的思考空間,以尋找自我面向當代藝術的姿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請參閱各週進度說明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當代藝術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