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2學期-3523 紀錄片製作與賞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 | 30 | 出席率(定期點名)與討論 |
期中影評書面報告 | 30 | 1,500字 |
期末影評書面報告 | 40 | 1,500字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透過紀錄片的觀看與凝視,藉由不同生命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引導學生討論影片中的生命、生活,從而開發學生看紀錄片的觀點與觀後表達能力。透過欣賞國內導演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紀錄片如何呈現不同的生命及生活,帶領學生關注不同的社會議題。
切入以「人」為主體的文化反省與社會關懷,並透過導演觀點的刺激與反省,引發紀錄片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成長。
從對這些紀錄片的賞析,更能貼近各個階層的生命,擴展對於事件的觀察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二/3,4[H122]
修課班級:共選修1-3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限1-3 年級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紀文章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時間: 星期四12:10-13:00
地點:原教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李道明,2013,三民書局
2.《製作紀錄片》,Michael Rabiger著,王亞維譯,1998,遠流出版社
3.《紀錄與真實》,Richard M. Barsam著,王亞維譯, 1996,遠流出版社
4.《「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邱貴芬,2016,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郭力昕,2014,麥田
6.《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策劃,林木材/著,2012,遠流
7.《愛恨情仇紀錄片》,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策劃,蔡崇隆主編,2009,同喜文化
8.王慰慈,2002,<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變遷>,《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紀錄片製作與賞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