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已於 2017-09-25停開

106年第1學期-2032 議會民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6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任冀平

教育目標

民主政治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有複決民主(referendum democracy),有代議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有多數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有共識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有憲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有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然而,不論何種類型的民主,都必須以民選的議會為基礎來運作,議會(立法機關)必然是民主政府權力的中心。在民主政治下,法律必須由民選的議會所制定,議會藉由法律的制定,為整個社會做權威性的價值分配,因此民主政治的統治必須以贏得議會的多數支持為前提。本課程旨在介紹議會民主相關的爭議,以及其與其他民主類型的關係,以期學生具備相關的政治知識,分析判斷與公共服務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Clucas, Richard A. and Melody Ellis Valdini. 2015. The Character of Democracy: How Institutions Shape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 Hazan, Reuven Y. ed. 2011. Cohesion and Discipline in Legisla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3) Lijphart, Arend. 2012.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 Qvortrup, Matt. 2013. Direct Democra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5) Papadopoulos, Yannis. 2013. Democracy in Crisis?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Polic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6) Smith, William. 2013. Civil disobedience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 Routledge.
(7) 任冀平(2014),<司法審查存立的制度性基礎>,(全球政治評論)第48期,頁27~62。
(8) 任冀平(2011),<法院與政治:美國司法政治初探>,(全球政治評論)第33期,頁73~95。
(9) 沈有忠(2012),<通往議會制之路─德國國會的憲政定位與政黨政治>,(臺灣民主季刊)第9卷第2期,頁39~69。
(10) 廖達琪、陳月卿、李承訓(2013),<半總統制下的國會監督-從法制面比較台灣與法國國會的監督能量>,(問題與研究)第52卷第2期,頁51~97。
(11) 彭錦鵬(2001),<從歐美經驗論國會議員人數及「立委席次減半」>,(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171~190。
(12) 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第七卷第二 期,頁3-49。
(13) 盛杏湲(2006),<臺灣民眾為什麼討厭立法院?>,(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85~128。
(14) 蘇子喬、王業立(2012),<總統與國會選制影響政黨體系的跨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51卷4期,頁35~70。
(15) 蘇子喬(2010),<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的配套思考>,(政治科學論叢)第44期,頁35~74。
(16) 蕭怡靖(2005),<我國立法院資深制度之探討—委員會遊走及召集委員深制度之變遷>,(政治科學論叢)第25期,頁105~13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議會民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