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2158 審議民主與社區實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出席與課堂暨參訪討論 20
小組報告一「批判閱讀」(期中考前) 30 口頭報告、書面報告各15%
小組報告二「實作參與」(期末考前) 50 口頭報告、書面報告各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揚義

教育目標

1980年代中期以來,政治理論對於民主的思考,已逐漸由過去「選舉為中心」的投票民主,轉向以「討論為中心」的審議式民主,主張公民才是民主體制的參與主體,所有受決策影響的公民或其代表,都應該要能夠透過知情、理性、平等的溝通後參與集體決定。另一方面,政府組織在1980年代為了解決因體制僵化難以面對快速變化時代的各種問題而引進「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以企業管理精神提供公共服務、強調經濟市場自由化和公營事業民營化,在1990年代因過度向經濟與企業傾斜,導致政府未能守護公共利益,為了矯正重市場輕公民、重短期效率輕長期社會公平的失衡發展,近年已逐漸轉向「新公共服務」(New Public Service, NPS)的治理模式,引入由下而上的公眾參與,以不同形式之審議民主,賦予公眾更多發言權與決定權。自2015、2016至2017年,臺中市已分別於中區、清水、豐原、大里等行政區執行「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此一即將邁入第三年的嶄新政策,起源於巴西愉港(Porto Alegre)的都市治理模式,也是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在臺灣最重要的公民參與模式之一。 本課程著重實作,依據「願景勾勒、實作方法、批判反思」三階段進行,將有數堂課於臺中市中區的審議民主現場參與活動或上課,體悟公民治理之精神並據此提出批判,檢視審議民主在臺中市之實踐並想像更多可能性。因此,審議民主既是本課程內容,同時也是問題意識,而以社區實作為方法,一方面促進修課同學理解社會學與社會現實之關係,另一方面則是鼓勵修課同學針對現行制度提出社會學批判,相關建議經彙整後,再將具體回饋意見給政府執行審議民主政策之局處參考。 修課後對臺中市參與式預算及食農教育、開放政府等審議民主實踐議題,具有務實的初步理解,並藉由實作參與親身體驗社會學想像,培養社會學分析及運用的能力。此外,透過對「臺中市參與式預算推動計畫」的近距離觀察,將深刻認識審議民主的不同形式,並從城市公民的角度,批判地明瞭審議民主的可能性與限制。 授課方式包括:專題演講、指定教材批判閱讀、時事討論、分組報告、校外參訪,及田野調查。課程前三分之一藉由參訪、討論、演講與閱讀提問,於全球在地城市脈絡下,勾勒願景並檢視審議民主精神,利用課堂報告一的分析研究,充實批判思考的能力。課程後三分之二著重實作訓練,持續閱讀提問,交替進行分組田野調查及與在地社群的對話等社會實踐,再利用第二次課堂報告與文字或影像紀錄等方式參與,具體練習社會實作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Baiocchi, Gianpaolo, Patrick Heller, Marcelo K. Silva,林祐聖譯,2016,《如何自主啟動民主:巴西地方治理與公民社會的轉型》,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2.John Gastil、Peter Levine,劉介修、陳逸玲譯,2012,《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臺北市:群學。

3.山崎亮,莊雅琇譯,2015,《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臺北市:臉譜。

4.萬毓澤,2016,〈萬毓澤:台灣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反省與前瞻〉,《端傳媒》,https://goo.gl/Ux8tRc。

5.蘇彩足,2017,〈公部門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經驗與省思〉,《文官制度季刊》9(2):1-22,https://goo.gl/DhdQg5。

6.施聖文,2016,《臺中市參與式預算推動計畫成果報告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審議民主與社區實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