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2613 西洋美術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總體考核成績 10 出席率
期中總體考核成績 10 課堂表現
期中報告 25 畫作之個人描述
期末總體考核成績 10 出席率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5人,已有74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羅頌恩

教育目標

藝術史的發展並非單一線性演進,它涉及到不同地區的思潮演變、詮釋者對歷史中的視覺藝術進行的脈絡書寫風格。 因此,在美術系的基礎上學習藝術史的目的,在於學習者能夠從學術研究的視野認識視覺藝術的多樣性,從中瞭解藝術品產生的脈絡與其他時代之間的差異或延續性。 在實作方面,透過觀察藝術作品進行描寫,並針對與作品相關之慨念再行搜尋與整理,最終完成一份學術性質的書面報告。 以此方式訓練學習者的自我思想能力,以及對圖像與意涵之間關聯的敏感度。 期盼最終學習者能夠在創作與藝術相關訓練上,擁有更多豐富的理解基礎。

課程概述

本課程的主要範圍在討論西方藝術從史前時代到18世紀的巴洛克(Baroque)。授課內容以繪畫史的發展,配合不同時代的文明旁及於建築與雕塑的討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藝術史相關】
陳懷恩著:《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2008,頁365-392(附錄:藝術書寫與藝術史書寫)。
Giulio Carlo Argan, 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出版,1992。
Max J. Friedländer著,梁春生譯:《藝術與鑑賞》,台北:遠流出版,1999(1989初版)。
Hugh Honour, John Fleming著,吳介禎等譯:《世界藝術史》,台北縣:木馬文化,2001(1982英)。
《劍橋藝術史》(藝術史系列),台北:桂冠,2000。
王文捷等編譯:《西洋繪畫2000年》,台北:錦繡,1999。
Steen T. Kittl, Christian Saehrendt著,林宏濤譯:《藝術怎麼想?》,台北:典藏,2012。

【基督教文化相關】
David Bentley Hart著,王聖棻譯:《基督教的故事》,台中:好讀,2013。
Richard Harries, Henry Mayyr-Harting編著,晴天譯:《基督宗教簡明史》,台北:啟示出版,2006,頁125-193(中世紀後期/宗教改革)。
Brian Wilson著,傅湘雯譯:《基督宗教的世界》,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頁69-92,161-167。



【中世紀】
Norbert Ohler著,謝沁霓譯:《中世紀旅人》,台北:麥田出版,2005,頁357-368,391-407。
Jannic Durand著,董強譯:《中世紀藝術》,長春:吉林美術,2002(Larousse 1999法)。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著,倪安宇譯:《玫瑰的名字》(新譯本+註解本),台北:皇冠,2014(1980義)。

【文藝復興】
Jacob Burckhardt著,花亦芬譯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台北:聯經,2007。
Paul Johnson著,譚鍾瑜譯:《文藝復興》,台北:左岸文化。
Ross King著,黃中憲譯:《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的天花板》,台北:貓頭鷹,2004。
黃葉強著:《羅馬:從神殿到教堂》,台北:田園城市出版,2012,頁160-273。

【巴洛克】
Rolf Toman主編,李為堯等譯:《華麗・古典:巴洛克藝術》,台北:閣林國際圖書,2013。
Rolf Toman主編:《絕世・宏偉:神聖藝術》,台北:閣林國際圖書,2014。
花亦芬著:《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話》,台北:三民,2008。
Cynthia Freeland著,劉依綺譯:《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縣,左岸,2002(2001),頁49-53。
Évelyne Bloch-Dano著,周伶芝譯:《花園的故事》,台北:時報出版,2016。
遠藤周作:《沈默》,196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西洋美術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