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3020 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導言 20 小組導讀指定閱讀書籍或文章。
每週memo 10 (1)重點摘錄、(2)五個關鍵字、(3)三個問題。(請標明分工名單)
課堂參與 10 缺席次數3次為限
時事討論 15 以小組為單位,每週一組針對近日社會時事,進行分析
電影欣賞 10 學習單
期中考試 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1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呂秀玲

教育目標

你我皆生活在社會裡,來自於不同的居住地、家庭類型、文化背景、教育水準、宗教信仰、政治認同的社會大眾,我們擁有的職業、性別、種族、階層也不一樣,如何能夠與其他社會人共同組成一個社會?社會如何可能呢?社會之所以形成,到底是藉助了哪些力量?事實上,社會與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制度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 社會學是觀察與詮釋在地社會的理論基礎,十九世紀以來,社會學古典三大家各有所本。 馬克思關懷在資本主義下的勞工階級。資本家掌握了生產工具,低價買進工人的勞動力,又高價售出工人所生產的商品,差價就是剩餘價值的由來。在《資本論》三大卷中揭櫫的核心命題就是資本家掌握經濟上層結構,主宰社會、政治等制度與意識型態,奪取剩餘價值,致力於資本積累。工人終致成為無產階級/普羅階級,在勞動過程中成為小小螺絲釘,卻無法意識到自己被異化的生存處境。綜言之,馬克思提出歷史唯物論與經濟決定論,闡明階級衝突的論點,試圖破除虛假意識,喚醒階級意識,並預言資本主義(拜物教)的失敗。 涂爾幹則關注社會如何可能的命題,首先在《社會分工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社會連帶/社會凝聚(solidarity),並區分機械連帶與有機連帶-從傳統社會轉變到現代社會的組成形式。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與《自殺論》中,同樣圍繞在個人對於社會集體的崇拜,將形成結構性的團結力量,然而仍難以避免失序(anomie)的狀態,需要制定法律以約制道德。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比較不同宗教教義與資本主義的親近性。在《經濟與社會》中討論支配/權力具正當性的類型,包括傳統、克理斯瑪(魅力型)與法制型,科層制(理性官僚組織)就是法制的支配類型,是理性化的象徵,但缺點是忽略人性而落入鐵牢籠。韋伯整合社會、經濟與政治三者,創造多元階層理論,更加豐富了階層與不平等的論述。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進擊的社會學家,2014,群學出版。
2.社會學與台灣社會,2000,王振寰、瞿海源。
3.巷仔口社會學,王宏仁主編,2014,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