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3207 人文:基督教靈性傳統與實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程出席與課堂參與 | 25 | 四次未出席(經教師許可之請假六次)本項成績以0分計算 |
演講、實地參訪、 影音欣賞心得 | 35 | 影音、參訪、演講等心得需按規定上傳教學平台 |
期末報告(口頭與書面)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26 人選讀,尚餘名額3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分別從生命關懷與多元文化的視野,並分成巨觀、中觀與微觀三個面向,引領修課同學探索本校立校的基督教靈性傳統精神與實踐對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課程的設計規畫基礎為透過對基督教對人的關懷與發展歷史出發,讓學生同時從巨觀的視野瞭解基督教的靈性傳統,如何影響近兩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中觀的視野探索本校的立校精神與基督教的靈性傳承與展現的相關性,微觀的角度探討基督教的靈性傳統如何影響當代基督徒典範人物之信仰與實踐。 修習本課程的同學除了可以瞭解基督教靈性傳統的脈絡與內涵外,更進一步可以探討基督教的靈性傳統如何對個人(基督徒)、組織(教會、宗教團體),與整體的人類與社會產生影響,以強化生命的人文價值視野。
本課程為通識人文課程,課程開授的目的為啟發修課同學對靈性與基督信仰的探索興趣,課程授課方式將採多元教學方式進行,包括課堂講授、專家座談、實地參訪、影片觀賞與小組討論等四種方式進行。專家演講將邀請參與早期本校建校時期的學長返校演講或座談,本校的立校精神與基督教靈性傳統的關係;此外也 將選擇與基督教靈性傳統與典範人物相關的影片(如德雷莎修女傳),讓學生在觀賞後按教師提供思考要點,撰寫賞析心得並與課堂與同學討論分享;期末將要求修課同學以一位基督教典範人物為題,經由訪談或文字記錄整理敘述其對社會的影響事蹟,並分析其生涯思想、實踐與基督教靈性傳統的關係,讓學生能在修課過程中培養基督靈性傳統的「道成肉身」實踐精神。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四/3,4[LAN014-1]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趙星光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晤談時間:每週一、三下午 14:00~17:00 地點:教育研究所研討室(附中六樓) 或另約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魯易思著(C. S. Lewis)梁永安譯,1998,《四種愛》。台北:立緒。
盧雲著(Henri Nouwen), 應仁祥譯,2013,《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台北:校園出版社。
亨德里克•房龍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王偉、劉國鵬譯,2014,《聖經的故事》。台中:好讀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基督教靈性傳統與實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