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3395 社會:翻轉定義:批判思索世界脈絡與在地現實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參與(參與討論與發言思辯) 40 每缺席一次扣總成績十分,至40%為止
閱讀心得兩次 20 未達「C級」即不合格
期中作業 20 上課公布
期末作業 20 上課公布
其他加分機制 20 每篇參考閱讀都酌情加分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立本

教育目標

這門課的第一個要求是詳細閱讀各程大綱;並請修課者妥善保存。 顧名思義,課程目的是「翻轉」課堂參與者的思維與認知。舉凡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你過去學習的「知識」,都是我們要晃動的範圍。大學前的主流教育,若以考試升學為目的,易養成以「對」、「錯」的二元方式想事情;看似訓練判斷,實際上忽略探索事物的發生過程,反而無法接近根源、無法有效判斷,導致人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拋棄二元方式,還要訓練從事物本身出發,而不是觀念先行、概念橫飛。 習以為常、常識,甚至「知識」本身有沒有問題?把你看到的事情統統塞入自己的認知框架,就理解了嗎?我們還要訓練發現陌生與未知事物,避免習慣性地把事物丟入自己「已知」世界。只有不斷發現未知、嘗試面對、理解、解釋未知,才是思考的開始。而知識又客觀嗎?如何重新建立認知?是否有重新認識世界的可能呢?為了處理這些問題,我們將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回應、拆解今日世界。 不同於「考試科目:歷史科」的作用,我們認為「歷史」不是過去的事,不是「與我無關」的事;反之,今天就是一連串歷史「關係」的結果,歷史就在我體內。為了打開思辨、重整認知,課程進行也就必需倚靠大量討論。討論不是為了個人主觀意見辯論,恰恰相反,是從發言中察覺疑問。課程也將倚靠常見的、卻易為人忽視的故事、電影、記錄片,進行有脈絡的深描與重讀。除了討論,仍有兩篇隨堂心得,目的與討論一樣,不是為了要修課者針對一件事情發表個人主觀評價,而是,期待修課者在閱讀、書寫的過程尋找自己的疑惑與不理解。換句話說,討論、心得,都是自我檢驗。總歸一句話:翻轉定義、重建思辯的可能路徑,同時也嘗試重新理解「現實」,思索「歷史」與「今日」之關聯,並重建思考未來的可能。 進度參考各週,包括殺人案、環境污染、白色恐怖、國際分工與壓迫、人的歧視、狹隘國族主義……等。參與者可能很熟悉某些議題,真正的挑戰也在於,如何不要以熟悉的方式討論、認識?能不能不要立即以常見的方式「非此即彼」判對錯?課程目的也不是創造另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拒絕填鴨式教育的「死背硬吞」、培養穿透事物表面因果的能力,跨越思考的誤區。我們需要修課者盡力尋找自己無法解答的部份,震盪自己的思想,最終目標仍在於回到生活周遭、使知識有用,自我反省、反省人際及各種關係。 在沒有系所資源支持的艱困處境下,以教育部默許「公、私立學校薪資脫鉤」的低「時薪」開課,但良心事業可受公評。由於教師不惜血本、勞力與情緒勞力,有怨無悔,故也將要求嚴格,請特別留心無誠勿試。(2017/5/15)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見各週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翻轉定義:批判思索世界脈絡與在地現實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