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2156 醫療、文化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 | 20 | |
課堂表現 | 10 | |
閱讀心得 | 30 | |
電影心得 | 2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85 人選讀,尚餘名額-2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當有人不小心感冒、生病,或是身體哪裡受傷,周圍的親朋好友們或多或少都會關心、問候「還好嗎?有沒有去看醫生?」我相信這句話對各位同學而言恐怕並不陌生,甚至習以為常、視之當然。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生病」與「看醫生」的關係?為什麼生病一定要看醫生?再者,有沒有想過為何在臺灣看醫生通常都會帶著健保IC卡?等等之類的問題。
在臺灣,醫療這件事已經成為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我們常常不以為意,甚至認為理所當然,進而忽略醫療背後可能會隨著社會、文化、政治與經濟的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醫療行為、組織或制度。換句話說,各種醫療的樣態,我們切莫以為本該就是如此,而要更進一步挖掘其背後的意涵。而這也就是醫學社會學(Medical sociology)最重要的核心關懷。
然而,要在一個學期內讓同學們更具體的知道醫學社會學在幹嘛?其實有點困難。因此,倒不如就從特定的角度──我想「文化」是個不錯的切入點──讓各位先對醫學的社會現象有點興趣,日後有機會再更深入理解。在這樣的脈絡之下,這學期課程討論的內容,就如同課名一樣,將會圍繞著醫學、文化與社會三個範疇一直打轉。說是打轉,倒不如說,更瞭解現象比較貼切。本課程除了介紹不同樣的醫療環境與傳統,有著哪些不同的文化特徵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的醫療比較模態中來討論醫療社會面像的種種問題。包括在不同社會文化或者是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文化中,疾病與生病、醫病關係、社會控制等問題。
課程將依照六個主題依序展開:醫療的文化建構、不同於西醫的醫療、醫療的社會與政治、醫學科技與文化、醫學人文與社會,以及近年來臺灣社會流行的醫學美容。上課的內容也將以臺灣的醫療文化為主軸,向旁延展與延伸。希望學生透過一學期的努力,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解析「醫療」的不同面向,能夠對臺灣社會常見之醫療現象有一定程度「社會學取向」的分析能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四/2,3,4[SS101]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隨班附讀請獲得教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楊儒晟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寫信約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葉永文,2009,《醫療與文化》。台北市:洪葉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醫療、文化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