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2167 資訊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筆試 100
個人書面報告 100
團體書面報告 100
團體口頭報告 10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1 人選讀,尚餘名額1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蕭煒馨

教育目標

資訊社會學近幾年來成為備受關注的主題,因為再也沒有任何領域可以自外於資訊的影響。資訊做為電腦運算的最基本單元,目前為止社會學還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具有豐富生產力的概念。藉由資訊,電腦可以不斷地自我再生產出運算的素材,然後累積成我們所熟悉的「大數據」;或是資訊可以不斷地激發起人際之間的溝通,只要有源源不絕的資訊產生,溝通就不會停止。不同於以往資訊社會學大多談及網路空間中的使用者以及人際關係,這堂課從「資訊」這個最基本的單元談起,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資訊影響我們是如此深遠。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第一週 資訊社會的崛起
Manuel Castells,《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5-91; 頁308-399。
業田良家,《機器人間1》、《機器人間2》,孫蓉萍譯,2016,台北:聯經。

第二週 資訊的歷史(一)
James Gleick,《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賴盈滿譯,2011,台北:衛城出版。

第三週 資訊的歷史(二)
James Gleick,《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賴盈滿譯,2011,台北:衛城出版。

第四週 電腦(一)
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第五週 電腦(二)
Daniel Hillis,《電腦如何思考》,林遠志、陳振男譯,1999,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第六週 網路
Sir Tim Berners-Lee,《一千零一網:網際網路WWW發明人的思想構圖》,張介英、徐子超譯,1999,台北:台灣商務。

第七週 演算法
Christopher Steiner,《演算法統治世界》,陳正芬譯,2014,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第八週 資訊的功能
Daniel J. Levitin,《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黃珮玲、謝雯伃譯,2016,台北:八旗文化。

第九週 資訊與社群
25
Clay Shirky,《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李宇美譯,2011,台北:貓頭鷹出版。

第十週 資訊環境
濱野智史,《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蘇文淑譯,2011,台北:大藝出版。

第十一週 巨量資料-大數據(一)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 Kenneth Cukier,《大數據》,林俊宏譯,2013,台北:天下文化。

第十二週 巨量資料-大數據(二)
Nate Silver,《精準預測》,蘇子堯譯,2013,台北:三采文化。

第十三週 人工智慧
Ray Kurzweil,《人工智慧的未來》,陳琇玲譯,2015,台北:經濟新潮社。
Richard Yonck,《情感運算革命》,范堯寬、林奕伶譯,2017,台北:商周出版社。

第十四週
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

第十五至十七週 當代資訊社會問題-倫理、道德與個體化
Howard Rheingold,2014,《聰明網路使用手冊》,吳國卿譯,台北:行人。 Sherry Turkle,2017,《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洪世民譯,台北:時報。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資訊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