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2173 叩問存在:生活者孟東籬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討論報告 | 20 | |
Issue Memos | 50 | |
作業 I & Ⅱ | 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15 人選讀,尚餘名額1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孟祥森,筆名孟東籬,一九三七年生於中國河北省,一九四八年來台,就讀鳳山誠正小學,一九五七年考上高雄中學,後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世界新專、花蓮師專。
自一九六七年到二○○五年止,孟祥森先後翻譯《齊克果日記》、《沈思錄》、《異鄉人》、《如果麥子不死》等西洋文、史、哲、心理、宗教書籍共計約八十二本,譯作品質與數量為當代少見。
早年以漆木朵為筆名,發表《幻日手記》、《耶穌之繭》。一九八三年起,轉向生活札記體寫作。共計出版《萬蟬集》、《濱海茅屋札記》、《野地百合》、《念流》等十七本自然及禪學著作。
曾在花蓮鹽寮海邊築茅屋而居,被認為是台灣實踐環保生活的作家代表。孟祥森一生特立獨行,具體履行其倡導的愛生哲學,蔣勳曾以「第一個,或許也是唯一一個—台灣在生活裡完成自己的哲學家」稱之。
一九九七年,移居台北陽明山平等里磚屋。二○○九年九月,罹患肺腺癌辭世,享年七十二歲;「那花,就那樣兀自開著」,是孟東籬為自己一生,所下的最後註腳。
-------------------
本課程透過對孟東籬的小全集式閱讀,深入探討生而為人活著之存在感、日常生活之「活在當下」、愛慾之纏縛與糾葛、生死大哉問之奧義、及如何活出精彩的自我方能不枉此生。
再者,本課程是向孟東籬致意之深情回眸,年逾花甲之年,想對影響自己一生重要的人鄭重道謝,感念從輕狂的慘綠年少一路走來的陪伴與相知相惜。
就像希臘人發明悲劇,羅馬人創立了書信體,文藝復興開啟了十四行詩,工業革命帶來小說的興起,在我們這個忙與盲、大家都嫁給了工作的時代中,孟東籬留下了粒粒珍珠般的生活札記體。
孟東籬的作品大都以生活札記的方式呈現,文學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心。他直掬生活之水,感知其冷暖,並加以記錄。孟東籬的文學,就是他一顆誠摯純樸心靈的投影和寫真。在文字的背後,我們可以感到他的心跳、脈動、和溫暖。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既雍容大度、又質樸的聲音。在他的書寫中,我們的心和他的心,素面相見。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一/10,11,12[SS525]
修課班級:社會系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隨班附讀請獲得教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崇憲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時間:請事先約定
地點:東海大學伯朗咖啡館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 《幻日手記》
✧ 孟祥森/孟東籬精選集:
孟祥森,2014,《萬蟬集》。台北:水牛文化。
孟祥森,2014,《濱海茅屋札記》。台北:水牛文化。
孟祥森,2014,《野地百合》。台北:水牛文化。
孟祥森,2014,《素面相見》。台北:水牛文化。
孟祥森,2014,《念流》。台北:水牛文化。
孟祥森,2014,《那花兀自開著:宇宙戀人孟祥森》。台北:水牛文化。
孟祥森,2014,《愛渴:孟東籬最後日記》。台北:水牛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叩問存在:生活者孟東籬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