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2803 台灣當代建築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率 | 20 | |
課堂互動問答 | 20 | |
期末課堂報告 | 6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11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戰後台灣發展, 經歷光復初期去殖民化/國家建構(1950s-60s)、經濟起飛/鄉土意識發軔(1970s-80s)、全球化-地方化發展(1990s-)、以迄於今日眾聲喧嘩, 這是一相當獨特的成長經驗, 其相應的建築發展也呈現時代特質與在地主體、文化與生活、承傳與開創之多種糾結與融合, 其間各階段即是後殖民、冷戰/後冷戰、全球在地化等多種論述場域。 當我們說立足台灣時, 即意味著立足於台灣自己建構的論述, 這也是我們可與世界分享與溝通的論述, 以此才能知曉我們在哪裡/我們往何處去/我們的貢獻/我們的不足等提問的解答。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三/2,3,4[系館]
修課班級:建築系3-5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羅時瑋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每周三下午3:10-4:00,地點另行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羅時瑋,2006,《擾動邊界》,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羅時瑋,2013/4,〈當建築與時間做朋友:近二十年的台灣在地建築論述〉,《建築學報》,北京,頁1-7。
羅時瑋, 2014/4,〈太陽、月亮與星星的建築:台灣現代性的地域視野1661-2011〉,《建築學報》,北京。
羅時瑋,2012, “A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Engagement: In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Founding J. J. Pan and Partners”, J. J. Pan and Partners. Victoria, Australia: Te
Images Publishing, pp. 6-11.
羅時瑋,2016,〈構築造境:毓繡美術館的文化地景營造〉,立.建築工作所+清水建築工 坊,《真切的構築:毓繡美術館設計與施工全紀錄》,台北:田園城市,頁183-199。
羅時瑋,2016,〈後傳統的地方城市布局觀:再探宜蘭社福大樓-楊士芳林園〉(Ideas of
羅時瑋,Spatial Strategy for the Post-traditional Local City: Re-viewing at Social Welfare
Building and Yang-shi-fang Park in Yi-lan),《田中央作品集1994-2014》,台北:大
塊。
羅時瑋, 2015,〈未走完與走完的建築路?〉,林志崧主編,《台灣的建築》,台北: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頁36-47。
羅時瑋,2016,〈形式追隨能源?---張清華建築師作品探討〉,王維仁、王俊雄、林盛豐主編,《地域:十個探索》, 台北:空間母語基金會,頁38-39。
羅時瑋,2016,〈幾何的餘度---我看「大藏」建築團隊的作品〉,王維仁、王俊雄、林盛豐主編,《地域:十個探索》, 台北:空間母語基金會,頁92-93。
羅時瑋,2016,〈批判的田園主義---黃聲遠(田中央)團隊的建築在地實踐〉,王維仁、王俊雄、林盛豐主編,《地域:十個探索》, 台北:空間母語基金會,頁178-181。
羅時瑋,〈黎明列車已經遠去:懷念 漢寶德先生〉,《建築師》,台北,no.485,201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台灣當代建築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