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3385 社會:虛擬世界的誘惑與超脫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報告 | 45 | 報告有兩種,一是閱讀指定教材然後進行課堂報告,由於課堂報告只四至五次左右,所以,未參加課堂報告的同學,須於期末時進行期末報告。 |
分組討論 | 30 | 課堂進行會有討論題目,需要繳交討論結果。 |
期末作業 | 25 | 由老師出題,於期末考當週完成繳交。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4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因為網路科技的發達,造就了沉浸在數位世界的網路青年、甚至網路老年。這種發展,讓主流社會輿論把握每次重大社會事件(例如,隨機殺人),批評虛擬世界對青少年身心的危害。網路世界當真是罪惡的淵藪嗎?
不,它讓我們過得更快樂、更便捷,更環保(電子公文、電子書...)、更有創意(學習),甚至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ACG產業;學術研究議題)。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不只是青少年,連大人們的世界也都因此受益!那些人又有什麼好狗吠的呢!
是啊,就經濟效用性質來看,數位科技的應用與壯大,幾乎是無可批評,也無法阻擋的;但正如動漫鋼之鍊金術師所凸顯的,這個世界是根據等價交換法則在運作的。我們因網路世界而有所得,但也終將因為沉浸其中而有所失。那麼,究竟我們將因此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是得不償失呢?還是一椿高CP值的交易呢?恐怕就得冷靜下來好好思考了。
本課程就依著上述的等價交換原則,將數位世界放在虛擬世界這個更大的概念架構下,跨學科地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觀點,佐以熱門的動漫、網路資訊及田野調查,探究網路世界的利弊得失,以期同學們能對數位世界對實際生活的影響,有更深入的體會。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一/5,6,7[SS101]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國清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另行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東野圭吾 2006《嫌疑犯X的獻身》。劉子倩譯。臺北:獨步文化。
強˙朗森 2016《鄉民公審》。戴至中譯。臺北:商周出版社
尤瑟夫˙皮柏 2009《閒暇》。劉森堯譯。臺北:立緒出版社。
Mann, Sandi 2017《無聊的價值》。林力敏譯。臺北:三采文化。
尼爾波茲曼 1994《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Carr, Nicholas 2012《網路讓我們變笨》。王年愷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珍.圖溫吉&基斯.坎貝爾 2014《自戀時代》。吳緯疆譯。臺北:八旗出版社。
Scitovsky, Tibor 2009《無快樂的經濟》。高永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童年的消逝》
本田透 2007《電波男》。臺北:尖端出版社。
雪莉特克 2017《在一起孤獨》。洪世民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亞當奧特 2017《欲罷不能》。廖建容譯。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伊恩萊斯理 2017《重拾好奇心》。林威利譯。臺北:新樂園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虛擬世界的誘惑與超脫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