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3390 社會:合境平安-臺灣在地客家信仰與族群融合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常成績 | 40 | |
期中報告 | 30 | |
期末報告 | 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5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合境平安─彰化縣福佬客信仰的族群融合」課程,將藉由小組討論方式之客家信仰探討,與通識教育強調『境教』之教學模式,息息相關,充份配合著。學生在修業以後,可以培養出適當的正確的多元族群文化信念與民族精神生命智慧、藉由小組討論與教學助教(TA)的帶領,可以培養出學生的關於客家學知識的分析思辨能力與表達溝通技巧,以及培養出對於客家體驗之終身學習成長的動力,更重要的是能夠獨立判斷族群關係(ethnic groups)的激越、思考民俗文化之間之種種意涵,進而瞭解自我存在的意義與族群文化真諦,尊重台灣不同民族(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的生命價值與多元文化。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四/6,7[SS109]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郭應哲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請事前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吳成偉,1999,《彰化古城巡禮》,彰化縣文化局
2. 曾慶國 1997《台灣省彰化縣三山國王廟之調查與研究》,彰化縣文化局
3. 陳柔森 2001《彰化平原的族群與文化風錄》,彰化縣文化局
4. 彰化縣文化局 2005《彰化縣客家族群分布調查》,彰化縣文化局
5.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1997,《南瑤宮志》,彰化市公所
二.論文期刊
1. 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六十二期 頁 58-63
2. 林美容1988〈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頁 98-101
3. 林美容1989〈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期頁 41-143。
4. 林美容1991〈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討論會論文集.二》頁 360
5. 岡田謙1938〈台灣北部村落於祭祀圈 〉,民族學研究 4(1)頁 1-22。
6. 許嘉明 1973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集集刊第三十六期頁165-189
7. 施振明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之探討〉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三十六期,頁 199-201
8. 郭伶芬2002〈清代彰化平原福客關係與社會變遷之研究—以福佬客的形成為線索〉
9. 賴錦生1999〈千山萬水貴客至-彰化客家的演進、撫墾、信仰與文化〉,《彰化平原的族群與文化風錄》,彰化縣文化局,頁 149-150。
10. 蕭新煌、黃世明2000〈台灣地方社會與客家政治力:客家族群派系的類型、發展及限制〉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頁143-178。
三.學位論文
1. 陳雍模 2009《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社會發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 陳緯華 2005 《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 黃芬蘭 2008 《老街與地方空間變遷之研究─以溪湖中街為例》國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賴閔聰 2004《員林的福佬客》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合境平安-臺灣在地客家信仰與族群融合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