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6467 勞動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口頭報告 20
Weekly Issue Memo 40
期末作業與口頭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3 人選讀,尚餘名額6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課程簡介 本課程之主要目的企圖系統性地回顧馬克思學派「勞動研究」之系譜學考 察。「勞動」向來是馬克思思想的重要分析範疇,他曾說「全部人的活動,迄 今為止都是勞動。」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更提出了「勞動與異化」的 重要關係:「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而言不過是滿足一種 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生活本來就是類生活,這 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 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 又更進一步闡述:「勞動的外化表現在什麼地方呢?首先,勞動對工人說 來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有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 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發揮 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 在勞動之外才能感到自在......。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 他強制一停止,人就會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又,馬克思在《資本論》 第一卷這麼說:「勞動過程......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 需要而對自然物的佔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 的永恆的自然條件,因此......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 本課程從馬克思出發,接著探討Braverman、Burawoy 之理論繼受與經驗研 究,更藉由謝國雄「台灣勞動體制三部曲」之運用「延伸個案法」來深化理解 戰後台灣資本主義之發展史。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書目
萬毓澤著,2018,《你不知道的馬克思:精選原典,理解資本主義,尋找改造
社會的動力》。木馬文化。
馬克思.恩格斯著,伊海宇譯,1992,《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報文
化。
5
Karl Marx, 1977, Capital: Volume On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press.
Harry Braverman (1974[1988])《勞動與壟斷資本》。台北:谷風。
Michael Burawoy 著,林宗弘等譯,2005,《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
的歷史變遷》。台北:群學。
謝國雄著,2011,《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社
會所。
謝國雄著,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台北南港:中
央研究院社會所。
謝國雄主編,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
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勞動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