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7041 城鄉規劃與設計(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出席率 20
上課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 30
專業程度 30
期中及期末的提案報告完整性與邏輯性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4 人選讀,尚餘名額1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奇正

教育目標

2017年7月,粵港澳三地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中國首個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拉開序幕,制定了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宏大目標。澳門在大灣區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1)世界旅遊休閒中心;(2)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3)「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與此同時,困擾澳門城市發展多年的發展空間限制、產業結構轉型、舊區更新、城市安全、交通壓力、環境保護等社會民生問題日益凸顯。四百多年碎片化的填海發展缺乏整體規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局部與整體功能的不協調。這種拼貼式的、低效率的城市蔓延如何破解? 大灣區建設為澳門城市發展提供了在區域層面上的新機遇。歷史上,小澳門的發展必須站在大區域的高度,從中西方貿易中轉站、廣州外港、新中國與海外交流的視窗,再到葡語地區商貿平臺,澳門城市空間的發展都與其區域角色的轉變緊密相聯、相互依存。「如何在城市群發展的背景下,從功能到形態推動城市轉型發展,建立起和諧的融合與共生關係?」是一個巨大的課題與挑戰。 本課題以澳門為例,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思維,探索一國兩制下港澳城市在國家戰略層面下的新一輪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為澳門城市融入國家經濟發展、共用國家發展成果,實現城市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同步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課題釋義】: 本次課題的核心議題是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澳門城市發展和轉型的可能性。 城市和區域是密不可分的共同體,二者相輔相成。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第一個灣區城市群,也是世界上首個涵蓋了不同社會、法律、關稅制度、多種文化的大灣區。 澳門狹小的地域空間在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如何突破自身的地域空間限制?如何在周邊海域中探索澳門發展的「第四空間」?所謂「第四空間」是指澳門現有陸地範圍以外的可能性,澳門未來的城市願景如何在新一輪的填海造地中實現?這種新填海發展與過往傳統模式有何本質區別?尤其是占在大灣區區域融合的背景下,澳門的第四空間需要具備哪些城市要素和區域要素?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一個辯證的過程,灣區一體化不是一樣化,澳門從大灣區建設中如何繼續發揮和凸顯自身城市功能和城市特色?這些都是澳門新一輪城市發展所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課程概述

請親洽建築系授課教師,電話04-23590263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上課後隨堂分發。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城鄉規劃與設計(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