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2學期-2160 公民參與與社會溝通實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出席與課堂暨參訪討論 20 課堂出席與討論參與,及參訪後於課程臉書社團留言心得,均列入平時成績計算之中。若因故不克出席,務必於上課前一天,透過臉書向授課教師及同組組員請假。
小組報告一「批判閱讀」 30 A)原則上由2-3人共組小組,各組協調後於指定閱讀教材中,擇一進行深度導讀,整理出作者觀點與立場,並進行社會學評論。此作業著重具體呈現小組成員批判閱讀文獻的成果,訓練系統性整理論點及其思想啟發,然後提出質疑或修正建議。 B)小組於課堂中進行15分鐘口頭報告,列出三個問題與全班同學進行10分鐘的討論。各組應於報告後一週內,彙整課堂中討論內容記錄於「批判閱讀」簡報檔中,並上傳分享至課程臉書社團。
小組報告二「實作參與」 50 詳見下欄「課程其他要求」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28 人選讀,尚餘名額3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揚義

教育目標

1980年代中期以來,民主社會已逐漸由過去「選舉為中心」的投票民主,轉向以「討論為中心」的審議式民主,主張公民才是民主體制的參與主體,所有受決策影響的公民或其代表,都應透過知情、理性、平等的社會溝通後參與集體決定。自2015、2016、2017至2018年,臺中市已分別於中區、清水、豐原、大里、南區、東勢、東區、大雅等行政區執行「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此一起源於巴西愉港(Porto Alegre)的公民參與都市治理政策,是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在臺灣最重要的公民參與模式之一。本課程以回顧三年來在臺中市參與式預算中由市民提案關注的廣泛都市議題出發,選取與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審議民主」、「新移民/移工」、「空污/食農」、「展示溝通」等主題,提供修課同學進行社會溝通實作,並依據「問題研析、實作方法、批判反思」三階段進行。修課學生將有機會至臺中市的審議民主現場參與活動或上課,藉此體悟公民治理精神,並對社會溝通現況提出批判,檢視公民參與在臺中市之實踐與更多可能性。因此,公民參與既是本課程內容,同時也是問題意識,而社會溝通實作則為方法,一方面促進修課同學理解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則鼓勵其對臺灣社會問題提出社會學批判。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1995,《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市:巨流。
2. Jon Elster主編,李宗義、許雅淑譯,2010,《審議民主》。臺北市:群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公民參與與社會溝通實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