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2學期-2170 閱讀《啟蒙的辯證》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研讀心得 | 40 | |
分組導讀 | 30 | |
課堂參與 | 30 | |
加分機制 | 1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32 人選讀,尚餘名額2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一)從叩問啟蒙到反思啟蒙
1783年,Johann Friedrich Zöllner在發表於《柏林月刊》的文章註腳中,提問「什麼是啟蒙?」隨後,Immanuel Kant在同一月刊中撰文〈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回覆,也為此問題定調。18世紀末一系列關於啟蒙的議論,大多環繞著概念的界定與釐清,若干討論直至法國大革命方才停歇。
啟蒙的議題在20世紀重啟,除了考察18世紀啟蒙運動的政治與社會根源,及其在不同地方的差異發展外,對於啟蒙運動的質疑與反省也相應產生。Jean Améry的提問指出了啟蒙運動在20世紀招致的挑戰與困局:「啟蒙運動變成了思想史上的一個遺產,至多只是供學者們勤奮地加以發揮,但毫無成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什麼可悲的過失把我們帶到這一點,竟然使得現代思想家不敢採用(除了在令人詛咒的引號之內)進步、教化和理性這樣的概念?」
(二)《啟蒙的辯證》
Max Horkheimer與Theodor W. Adorno合撰的《啟蒙的辯證》一書,便是批評啟蒙運動及其思想的一種嘗試,也是本學期的主要研讀文本。書中分別從概念、神話史、道德、文化、反閃族主義等面向來考察啟蒙的問題。藉以追問:為何啟蒙運動試圖擺脫神話的支配,卻反而辯證地使自身成為神話?啟蒙理性如何走向自身的對立面?
Horkheimer與Adorno在二戰流亡美國時期開始撰寫此書,1944年完成初稿,1947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補充〈反閃族主義的元素〉最後一節),1969年再版。這本晦澀的經典,不僅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重要展現,更涉及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等諸多知識面向。此外,啟蒙運動也被視為「現代性」此一社會學關鍵議題的重要根源,如何在社會理論的脈絡中梳理此書,亦是本課程的核心旨趣。
本課程擬透過一學期的課程規劃,來研讀本書。教師每週排定的閱讀進度,在篇幅上不算繁重,但若要相對扎實地掌握文本內容,則需要仰賴同學們在課前預習與課堂討論的積極主動。希望同學們能展現Kant提出的啟蒙座右銘:「勇於求知!」,並以此前提來反思啟蒙與自身。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四/6,7,8[SS323]
修課班級:社會系2-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隨班附讀請獲得教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王美淳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請與老師約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研讀文本(請同學自行購書)
Horkheimer, Max(馬克斯.霍克海默)、Adorno, Theodor W.(提奧多.阿多諾)著,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台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8。【此為本課程指定閱讀版本。欲選修本課程的同學,請自行購書。並請每週攜帶本書到課堂。】
導讀文本(由授課教師提供文本節選)
Homer(荷馬)著,Rieu, E. V.(柳吳)英譯,曹鴻昭中譯:《奧德修斯返國記》。台北:聯經,1985。
De Sade, Marquis(薩德)著,陳蒼多譯:《臥房裡的哲學》。台北:新雨,2007。
Klossowski, Pierre(皮埃爾.科羅索夫斯基)著,閻素偉譯:《薩德我的鄰居》。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Morin, Edgar(艾德嘉.莫杭)著,鄭淑鈴譯:《大明星:慾望、迷戀、現代神話》。台北:群學,2012。
Arendt, Hannah(漢娜.鄂蘭)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左岸文化,2009。
Arendt, Hannah(漢娜.鄂蘭)著,施奕如譯:《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台北:玉山社,2013。
Bauman, Zygmunt(齊格蒙.鮑曼)著,楊渝東、史建華譯,彭剛校:《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200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閱讀《啟蒙的辯證》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