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2學期-3258 人文:殖民與反抗:日據下的台灣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電影心得 | 20 | |
課堂分組報告 | 30 | |
期末報告 | 30 | |
課堂參與 | 2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1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這門課嘗試從文學和行動者的主體狀態去理解日據時期到光復初期被殖民者的掙扎與痛苦,進而探究殖民性的構成和清理。台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下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以及其後在冷戰內戰的體制下殖民認同的隔代殘留等問題,直接間接影響當代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及文化領域。因而,通過深入理解與我們不同時代人在面對歷史局勢下的感受、疑惑和選擇,以及考察他們如何思考和設想可能的出路之後,這門課的目標也在促使我們重新認識帝國主義、台灣的社會性質,以及文化抵抗的可能性。這樣,我們才可能從中汲取或借鑒知識分子先行者們的精神狀態和知識狀況,以調整當下我們自己的知識學習狀況,以及直面和介入當代的社會現象和殖民/後殖民相關論述之批判與討論。
閱讀材料包括殖民歷史社會學研究和日據時期台灣人物的文學、傳記或回憶錄等,我們可以藉由這門課認識到的知識分子和作家出發,拉出更大的歷史視角和理論視角,進一步展開社會學的重要議題和研究。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二/6,7,8[SS202]
修課班級:共必修2-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與社會系2171課程雙掛(本課程該學系學生不得修習)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鍾有良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週四8:00-10:00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葉榮鐘,1995,《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出版社。
葉榮鐘,2015,《葉榮鐘選集(政經卷)》,台北:人間。
葉榮鐘,2015,《葉榮鐘選集(文學卷)》,台北:人間。
藍博洲,2010,《老紅帽》,台北市:南方家園文化。
蔡金鼎主編,2015,《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出版。
丘秀芷主編,2015,《破碎山河誰來補?:台灣抗日先賢先烈傳》,台北: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
施淑編,1992,《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周芬伶,2015,《龍瑛宗傳》,台北:印刻。
陳映真等,1997,《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文學。
《台灣的日本症候群:思想(14)》,台北:聯經,2010.1。
馬克弟[美],2017,《絕對欲望,絕對奇異:日本帝國主義的生生死死,1895-1945》,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陳蕙貞,2015,《漂浪的小羊》(王敬翔譯),台大出版中心。
楊威理,1995,《雙鄉記》,人間出版社。
駒込(ㄩ)武,2017,《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大出版中心。
金在湧[韓],2014,《合作與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末期之韓國社會與文學》(選讀第八章),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曾健民,2005,《1945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文集》,印刻出版社。
趙稀方,2009,《後殖民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光興主編,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
曾健民,〈台灣日本情結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思想14》,頁39至51。
布魯斯.卡明斯[美],2016,《視差:美國與東亞的關係》,三聯書店。
日據時期台灣古典文學與社會:林幼春、林癡仙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頁218~226。
《破碎山河誰來補?:台灣抗日先賢先烈傳》,頁138~160。
陳映真等著,1997,《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聯合文學。
《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頁50至6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殖民與反抗:日據下的台灣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