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2學期-7273 老莊思想與文學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討論、報告 50 含出席率
期末論文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人,已有1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慶元

教育目標

在中國思想史上,道家是足以和儒家分庭抗禮的學派。而先秦道家思想又以《老子》、《莊子》為代表,其內涵之玄妙幽微,對後世不論是哲學、文學或美學方面都有深遠之影響。本課程由老莊思想之探究為起點,擴及中國古典與現代之文學與美學與老莊思想之聯繫,希冀藉相關專題之討論,使學生對老莊思想與文學之關係有深入且具開創性的研究。就老莊思想部分做專題探討,對其有所理解與掌握後,再擴及老莊思想對中國古典文人、文學作品、文學批評的影響研究,最後更結合現代文學(含電影)作品與老莊思想的聯繫,以期達到課程設定之目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尹振環:《重識老子與《老子》——其人其書其術其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明:《道家與傳統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嚴靈峰:《老子達解》,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
張智彥:《老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炳海:《道家與道家文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呂錫琛:《道家與民族性格》,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那薇:《道家的直覺與現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尹振環:《重識老子與《老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義:《莊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楊安嵢:《中國古代精神現象學——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葆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歐崇敬:《莊子與解構主義》,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松輝:《莊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黃錦鈜:《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李錦全、曹智頻:《莊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中和:谷風出版社,198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老莊思想與文學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