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2學期-0367 原典:詩經、孟子導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評量 30 採筆試申論題方式進行
期末評量 40 視情況得採筆試或書面報告方式進行
課堂小組報告 15 根據授課所閱讀的典籍指定小組報告章節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2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吳元豐

教育目標

在先秦人性思想中,最為後世所注目的,首當其衝的是孟子對人性與告子的論辯。然而,孟子性善之論辯,實則是為確立人在宇宙萬物中價值的優先序位。換言之,討論人性善惡的問題,並非只為解釋說明人是善是惡(因兩者同為人類事實所具有),而是為了確立一切道理必須先根本於人性這一基礎的原因及重要性。孟子的論辯,是環繞在這一主軸上開展的。這「道本於人」確為儒學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亦同為中國文化本質區隔於人類其他文明的特殊意義所在,因而針對此一問題的論究固然也十分重要。但也因此,我們在孟子性善論辯中其實並無法真正看到有關人性內涵完整面相的分析論述。首次對人性內涵及面相進行完整勾勒的,為詩經,特別是其中的「二南」(〈周南〉、〈召南〉)。從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等說話,可明顯看到詩於孔子而言在人性之道(德行價值世界之建立)中的根本性。《詩》以〈風〉為道理之本,所反映的,正是對這人民其民性、人性總體面貌的勾勒,亦以此作為對人其人性道理之教導與揭示。透過《詩》的閱讀,分析這人性內涵完整面相及其道理深度,因而成為本課程關注之重心。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目
‧漢‧鄭玄,《毛詩鄭箋》
‧清‧焦循,《孟子正義》
‧《十三經注疏‧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
其他參考書目
‧譚家哲,《詩文學思想》卷二
‧簡良如,《詩經論稿》,卷一
‧沈澤宜譯注,《詩經新解》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原典:詩經、孟子導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