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2學期-1949 科技與台灣社會問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0
期末報告書面 30
平時成績 18
memo4篇 32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30 人選讀,尚餘名額3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知識與社會實踐有什麼關係?這是最近社會系學生們關注的話題。本課程打破傳統「是否走出象牙塔?」與知識/社會實踐的二元對立,強調沒有經過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的「測試」與粹鍊,理論上思辯經常落入書空咄咄與虛無主義。本課程試圖將同學帶入更靠近常民生活的世界,面對現實受苦的人們與社會運動組織者的想法,藉此減少知識份子與常民生活的隔閡。唯有更貼近常民生活與社會運動者的處境,才能在個人以及集體層次上抗衡主流意識形態的支配。進而,基進化我們所學的社會學內涵。本課程以三個主題為台灣社會問題案例:1.反核與核電科技;2. 美國無線電公司RCA與電子產業女工職業病問題;3. 動物福利與動物權。 本課程將盡可能請到與社會議題相關的NGO工作者,談談自己在行動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如何面對國家與科技官僚以看似中立客觀的意識型態進行治理,而這種科學數字的治理卻可能有許多特定政治立場的介入,例如,核電數字迷思、RCA與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問題。同時,本課程以科技與社會(STS)與社會運動為主要理論依據,以科學爭議、科學不確定性、技術物的政治性、流行病學的爭議等問題,切入台灣社會問題,並以社會運動者與RCA受害者等經驗為基礎,瞭解社會運動者如何介入這類爭議,翻轉跨國企業或國家、科技官僚的支配。 第一週,老師與同學會共同討論出一份可供同學使用的教材或資料。我們設定三個社會與環境科技主題:1.RCA科學爭議與RCA工人訴訟(七零年代美國跨國公司RCA留下大量的工廠污染導致工人生病)、2. 動物福利與素食主義。此議題也關係到全球暖化、素食主義、氣候變遷議題,而課程會從生態女性主義、環境運動、動物與人的關係等理論,連結到動物福利問題;3.核電問題。課程以小組/個人深度調查方式進行此三個議題的研究,分組進行調查並找資料之外,最後目標為,做出一份深度的調查報告(公民新聞記者)與Q&A/懶人包(或刊物),以累積學期的成果。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大衛・艾傑頓著,李尚仁譯,2016,《老科技的全球史》(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h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左岸文化。
2.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2011,第十二期(RCA專題)。其中林宜平「死了幾位電子廠女工之後: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
3.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 原台灣美國無線公司員工關懷協會,《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行人出版社。
4. Klein, Naomi 著、林鶯譯,《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時報出版。
5.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2012,《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
6. 泰德・史密斯、大衛・桑那菲、大衛・佩洛著,2014,《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群學。
7. 何明修、李宗義、杜文苓、周桂田、林子倫、范玫芳、高淑芬、張國暉、蔡宏政著,2015、《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環境》-2015年度風險分析報告)。其中第五堂課「核四爭議」(何明修)與第七堂「石化空污管制困境與社區行動科學的啟發」(杜文苓)第十堂課「電磁輻射風險」(高淑芬)。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科技與台灣社會問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