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2學期-1954 社會互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 30% 30
上台報告: 30% 30
課程摘要: 10% 10
期末報告: 30%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19 人選讀,尚餘名額4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登翔

教育目標

社會互動主要探討的是人與人在面對面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與非語言的社會意義,以及挖掘出互動的規則。從這樣的觀點出發,行動者所展現出來的行動是討論的核心,而非行動者主觀的意向。以此,從家庭成員、情侶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到飛機上、政府機關、便利超商與各種公共場所的互動都在探討的範圍內。 本課程目標在於強化學生記錄與分析日常生活互動的能力,從觀察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開始,再將互動過程精確地記錄下來,然後對於被記錄的互動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探討互動的客觀意義。為了提升學生對於課程的興趣,本課程將以日常生活經驗與觀察到的互動為主要討論的對象,進而鼓勵學生尋找自己有興趣的社會互動現象,培養出學生自己對於該現象的見解。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Allert, Tilman (2008). 《德意志問候》,孟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Argyle, Michael (1998).《社會互動》,苗延威、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Goffman, Erving (1963).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auss, Marcel(2005). 《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ead, George H. (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胡榮、王小章譯。台北:桂冠。
Urry, John (2012). 《觀光客的凝視》,葉浩譯。台北:書林。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互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