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2學期-1965 文學台灣:作家身影與文本賞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與討論 30 (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作業一 10 於課程第二週(3/12)繳交(未繳交者不得選修本課程)
詩作賞析(Weekly Issue Memos) 60 (繳交篇數少於三次者,視同不及格)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22 人選讀,尚餘名額3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note:誠如孟子所說的「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因此本課程的基調綰合作者生平與文本賞析作為兩個主軸線,強調文本(text)之詮釋與賞析必須加以脈絡化(contextualize)地結合作者之生平與時代方得以成。鑑於此,作者生平與時代的部分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力求企及社會學式的「現象學還原」捕捉文本書寫之時代氛圍與感覺結構。但容我強調本課紀錄片之放映絕非為了「殺時間」,請同學們在選課時勿誤認此課程設計背後之核心精神,此外,文本賞析的部分強調的是精讀、細讀(close reading),每週修課同學們都該充分有備而來分享讀後心得與紀錄片觀後感。簡言之,本課程不是「涼」課,非誠勿試,以免前來上課時覺得是在哈囉。 本課程以《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做為課程主軸,一方面以紀錄片做為媒介,以年輕導演的電影語言作為引路人,將台灣戰後最重要的作家介紹給同學,透過紀錄片,來了解更多作家的人生與創作;一方面研讀作家們的代表作品,掌握其文藝美學,希望透過作品的深入閱讀,重燃新一波的「文藝復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是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壇最重要的文學紀錄,也是台灣影壇最深刻的文學電影。以紀錄片╱文學電影的視覺語言,呈現戰後台灣七位重要作家的創作靈魂,包括林海音、周夢蝶、鄭愁予、王文興、瘂弦、白先勇、楊牧。透過影像,本課程希望讓修課同學得以認識影響台灣文學幾個世代的重要作家,並參照作家們的重要代表作品之研讀,分進合擊,把文字、文學、影像跟電影融合起來,在迷人的光影敘事與文學歷史記憶中,讀到台灣文化的細膩與厚度,及戰後台灣的歷史與社會變遷之宏觀現代性進程。透過多元的文學作品,將本課程定位為一審美實踐,藉由文學作品的深入研讀、探討、賞析,希望能召喚出課程參與者成為審美的主體,甚進而展開文學創作。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課程用書
●林海音,1960,《城南舊事》,台北:爾雅。
●周夢蝶,2000,《世紀詩選》,台北:爾雅。
●瘂弦,2010,《瘂弦詩集》,台北:洪範。
●楊牧,2014,《楊牧詩選:1956-2013》,台北:洪範。
●其餘作家之指定作品閱讀將po在教學平台(moodle)上由同學自行下載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學台灣:作家身影與文本賞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