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2學期-2513 中國建築史(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小組成績:〈清明上河圖〉中之虹橋模型構築競賽 | 5 | 本習題將採競賽方式決定成績(具體執行方式待課堂說明)。 |
小組成績:A類課堂報告 | 25 | A1「木拱橋的構築文化」或A2「北京城市史」(各組抽籤分配)。報告題目待修課人數確定後公佈。 |
小組成績:B類課堂報告 | 25 | B1「江南園林紙上遊」或B2「東海大學校園內戰後建築巡禮」(各組抽籤分配)。報告題目待修課人數確定後公佈。 |
個人成績:期末考 | 30 | |
個人成績:期中考 | 15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2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1. 耙梳中國建築史發展、演變的脈絡,著重人文思考、從行為理解人與空間的互動、重構生活史,使學生具備基本但紮實的中國建築史知識。
2. 從空間營造的歷史經驗啓發學生對建築設計的思考,培養解決空間問題、提升環境品質的能力。
3. 反省性地重思建築史應涵納的多元面向,奠定學生未來進一步深化空間歷史研究的基礎。本課程意在培養學生從歷史時勢的角度觀察建築現象、思考建築問題的能力。在時間的變遷中看見空間生產、以及史學論述生產的方式。建築不是形式美學的欣賞、不是壟斷性意識形態的價值傳遞,而是思想體系與價值觀在空間營造上的具體實踐。建築史絕不應該是單一階級(帝王將相)、族群(漢族)、性別(男性)的論述。本課程希望能稍補既往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缺漏,在傳統宮殿的研究之外,也關注多元紛呈的鄉土民居建築在時間和地域上的變異;除了佔據主流論述地位的中原漢族,也不忘向視家屋為與生命連結的原住民和少數族群學習。建築史不等同於建築構造技術史,也不限於建築師或建築物的歷史。在建築史的研究中,「建築的物質形式」不過是非物質思想與價值體系在空間上的具體實踐;左右營造行為的儒釋道文化和民間信仰才是關鍵。簡言之,建築史的核心關注在於「人」:人的思想與心理(期待或恐懼等各種情緒)、人在空間中的活動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實質地、象徵地、或在論述上影響空間的營造。
承接上學期中國建築史(一)按編年時序為學生奠立理解建築發展演變過程的基礎,本學期將以「專題史」的方式深入探討有代表性的經典案例,內容將涵蓋城市史、園林史與園林設計原理、以及地方民居研究。修課學生將透過模型構築、實地參訪、專題報告與導覽等多元學習方式,進一步理解中國建築的特質。
課程概述
本學期的中國建築史(二)將以傳統建築的構築與技術為主要的講授內容,希望藉由傳統建築中的結構型態、材料工法等內容的介紹與實作,強化學生們對於建築構築方面的知識,除了增加同學們對傳統建築的認知之外,希望能從傳統建築中得到對於設計本質的啟發,進而開啟對傳統建築之關懷與研究興趣。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五/3,4[C102]
修課班級:建築系3,碩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大學部A群組任選2科,碩士班B組補修課程(3科選2科)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薛孟琪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ARC108
週五下午5-6點,請事先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清明上河圖〉虹橋及閩浙木拱廊橋的構築文化」之推薦閱讀書目:
杜連生(1975)〈宋《清明上河圖》虹橋建築的研究〉。《文物》4:56-63+33。
王振鏞(2012)〈虹橋小考〉。《福建文博》2:30-38。
張鷹(2011)〈閩浙木拱廊橋的建構技術解析〉。《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9(6):917-922。
曹春平(2009)〈閩浙木拱橋〉。《中國名城》8:36-40。
劉妍(2011)〈浙閩木拱橋類型學研究——以橋板苗系統為視角〉。《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1(2):430-436。
葉其炎(2009)《閩東木拱廊橋的民間信仰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畢勝、趙辰(2003)〈浙閩木拱廊橋的人居文化特殊意義〉。《東南文化》7:52-56。
李華珍(2007)〈符號與象徵——閩東古廊橋建築文化探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7-122。
吳積雷(2012)〈祈福禳災:廊橋與風水——以浙江省慶元縣為例〉。《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2):69-72、87。
劉杰、沈為平(2005)《泰順廊橋》。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中文系圖 MA 538.8223 7240 2005)
唐寰澄(2000)《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樑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2.「江南園林紙上遊」之推薦閱讀書目:
課前請先上網收看《世界遺產在中國》紀錄片之「蘇州古典園林」:http://www.youtube.com/embed/WfhpEULEIfw?autoplay=1&autohide=1&showinfo=0&rel=0
楊鴻勛(1994)《江南園林論: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研究》。臺北市:南天書局。(建築系圖 929.92 4636 1994)
劉敦楨(1985)《蘇州古典園林》。臺北市:尚林出版社。(建築系圖 922.921 7204 1985)
童雋(1984)《江南園林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建築系圖 MA 929.92 0030 )
蘇州園林設計院編(1999)《蘇州園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彭一剛(1988)《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臺北市:地景企業公司。(建築系圖 929.92 4217 1988)
王錦堂(1991)《論中國園林設計》。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建築系圖 435.7 1089 1991)
阮儀三主編(2009)《江南古典私家園林》。南京:鳳凰出版社。
潘谷西(2003)《江南理景藝術》。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陳從周(2009)《陳從周講園林》。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曹林娣(1991)《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鑒賞》。北京:華夏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建築史(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