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2學期-3184 社會:性別教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15
期末考 25
作業 26
報告 13
出席 14
其他 7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6 人選讀,尚餘名額1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潘才學

教育目標

本課程目的在幫助學生從性別教育、家庭關係對個人的影響觀點探討情感關係,性別由社會與文化所建構,透過思惟解構理所當然的性別刻板印象,覺察到性別偏見對情感關係的影響;此外,協助學生在親密關係中建立對愛情的態度,並探討家庭經驗的自我價值、溝通能力、家庭規則、生活系統,對個人成長脈絡的影響,整合個人經驗與知識,以有效處理親密關係中的人際衝突,與他人建立有效的親密關係。 課程內容包括性別角色、愛情理論、約會與戀愛、愛與性、分手處理、約會暴力、同婚關係、性騷擾、家庭對個人發展影響、人際溝通、愛情衝突處理等議題。教學方式透過講授、小組討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延伸閱讀、影片欣賞,協助學生探討親密關係的議題,對人我之間感情世界的反思。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7)。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臺北市:女書文化。
吳就君(譯)(1983)。V. Satir著。家庭如何塑造人。臺北市:中國時報。
邱怡薇、柯澍馨、廖志育、林維新、林久玲、蔡彤雲、查重傳、李泰山、吳蓮花、黃丰姿(2018)。婚姻與家庭。臺北市:華格納。
柯淑敏(2016)。性別教育。臺北市:揚智。
游美惠、楊幸真、王儷靜、林昱瑄、楊巧玲、姜貞吟、蘇芊玲、成令方、蕭昭君(2016)。性別教育。臺北市:華都文化。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生活。臺北市:雙葉。
葉肅科(2010)。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臺北市:紅葉。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鄭玉英、趙家玉(譯)(1993)J. Bradshaw著。家庭會傷人。臺北市:張老師。
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硏究。臺北市:心靈工坊。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性別教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