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1942 教育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26 人選讀,尚餘名額34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6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西方教育社會學的學門化源自西方社會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發展脈絡,而近現代中國則以其面對世界局勢巨變的危機而有自身的教育問題。因此,我們對教育社會學的理解與研究就須關注文化現代化的發展脈絡,既要留意西方理論中的普遍性問題,也要理解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這門課主要選讀中西方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教育論述、文學以及調查研究報告,幫助同學們對現代教育變遷進行理解、反思與批判,進而以社會學的問題意識來討論台灣的教育議題。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10,11,12[SS323]
修課班級:社會系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鍾有良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電話事先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單中惠、楊漢麟主編,2016,《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選讀人物:紐曼、福澤諭吉、杜威、涂爾幹)
單中惠、楊漢麟主編,2016,《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選讀人物:泰勒、弗萊雷、鮑爾斯與金蒂斯、阿普爾)
李弘祺,2012,《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附錄: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涂爾幹,〈教育與社會學〉,《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
葉榮鐘,〈我的青少年生活〉。
黃新憲,2012,《臺灣教育:從日據到光復》第二編〈光復後的臺灣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
呂赫若小說〈一年級生〉。
林書揚,〈日據時代的台灣學潮〉,《林書揚文集》。
錢穆,《文化與教育》,聯經出版社。(節選)
陳映真,1995,〈台灣的非中國化:台灣「日本化」與「美國化」的本質〉,《陳映真全集15》,台北:人間,頁236至252。
強世功,2008,〈九龍城寨與香港大學──香江邊上的思考之五〉,《讀書》2008年第3期。
林秀珍,2010,〈台灣教育主體性的建立—從文化自覺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96期,頁49-70。
保羅·威利斯[英],《學做工》(選讀)
張建成,2014,〈再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困境〉,《教育研究集刊》第60輯第3期,頁111至128。
S.鮑爾斯、H.金蒂斯,1990,《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1-3章),上海教育出版社。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選讀結論〈變遷與改革〉,桂冠圖書。
蔡米虹,2008,〈從1964年柏克萊言論自由運動論美國大學生的理想教育──戰後美國高教危機〉,《興大歷史學報》地20期,頁189-224。
RobertD. Putnam,2017,《我們的孩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教育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