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已於 2020-09-25停開

109年第1學期-1957 移工議題的社會實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11 人選讀,尚餘名額4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炯志

教育目標

■ ※課程目標及內涵 (Course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限1950中文字) 2013年台菲漁船事件期間,東海別墅的巷子裡,有店家貼出了「不歡迎菲律賓人」的告示。追究是那個店家並無助於問題的進一步思考,這樣的告示,可能是出自於店家個人對於菲律賓人的厭惡,但也可能是擔心普遍嫌惡、恐懼外勞的心態,會在這段期間影響了他們的生意,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對這些與我們鄰近的陌生人:外勞,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認識、相互理解的管道和平台。因為緊鄰工業區,東海大學附近住了許多從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印尼來的外籍勞工。在籃球場,經常可以看到外勞打籃球的身影。東別的巷子裡,也存在許多異國但又帶點危險氣氛的小吃店。或者學生也會對於「洗完頭髮為何不吹乾?」發出不以為然的質疑。在藝術街上,推著老人散步的外勞,又是從哪裡,怎麼過來的?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外籍勞工在台灣的時間,從1989年開放引進至今已超過30年,但是這個群體,因為一直以來的歧視與恐懼,大多數的東海學生對他們的認識與接觸幾近於零。如何拉近這個距離?如何有更多的互動與認識?並且藉由瞭解他們的生活與處境,進一步反問我們自己:對待這些人,什麼樣的制度設計才是合理的? 這個課程的前半段集中在透過文本閱讀對於問題與現象的掌握,後半段則提供同學對於社會實踐的不同接觸和刺激。首先是安排兩次族裔空間的參訪,一次是與東海大學緊鄰的移工生活空間,包括東海別墅、中工38路,以及藝術街區。這部分隨著移工宿舍區的擴展,由原本的工業區附近,進入到與東海大學學生租屋區更緊密的重疊。另一次則是參訪第一廣場,這個屬於移工假日休閒聚會的族裔空間。並結合兩次不同團體的演講,提供同學對於移工議題的社會實踐方案的不同想像。在各組調查與訪談時間,可以依各組提案的需求,進行訪談或方案的實踐。在最後三個禮拜,由同學報告自己對於所提出方案的實踐結果。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曾嬿芬,2008,〈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135-164。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王宏仁 白朗潔,2007,〈移工、跨國仲介與制度設計:誰從台越國際勞動力流動獲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五期。

夏曉鵑,2009,〈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騷動流移:台社移民/工讀本》,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73-112。

邱琡雯,2013,〈「移民區病理─網絡集結點」的衝突與克服:在台越南女性的店家〉,《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聯經出版社,頁197-224。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下)》,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61-107。

王志弘、沈孟穎,2009,〈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119-166。

MINKYUNG KOH AND EDWARD J MALECKI, 2016, “The emergence of ethnic entrepreneurs in Seoul, South Korea: globalisation from below”,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182, No. 1, pp. 59–69

Parthiban Muniandy, 2015, “Inform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emporariness: Ethnic migrant economies in Little Bangladesh and Little Burma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Vol. 30(6) 561–57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移工議題的社會實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