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2581 環境共生設計導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缺席狀況 15 出席率
課程參與度 15 課堂討論發言、課程參與態度
期中作業 25 期中口頭發表及簡報製作
期末報告 30 期末發表簡報及書面成果誌
團隊合作表現 15 團隊向心力、合作歷程的協調性、協力社區相關人員回饋意見與評價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18 人選讀,尚餘名額3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俐慧

教育目標

「共生環境」指的是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在一種「有機的」條件下取得調和的生活環境樣態。在此背景下的「hometown Designer」,必須站在環境共生的觀點下,將「一個地方」視為一個整體的設計對象,並能在掌握該地方具有的個別問題後,提出對該地方的共生環境而言更適切的設計處方。 在邁向永續社會的目標下,探求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得以兩全的方法是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本課程期望培養出具理解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視野,且能在生活環境的構築中思索自然與人工雙向關係的整合型設計人才。 本課程將採取田野式研究教學模式,並以實際社會場域作為議題探索對象,修課學生須自己親身面對、感受、思考現實社會正面臨之種種課題的能力,進而主動關心自己生活圈中發生的具體問題,並表現行動。本學期預計涉入的場域為大肚山社區與台中市舊城區,議題分別為:大肚山地方創生與市場策展作為一種公眾溝通,修課學生將透過跨領域團隊的形式,觀察場域生活的現場,在人們的生活樣態、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中,進行固有事物現象之觀察、 田野現場的資訊收集、與當地生活者的互動與共鳴、田野場域之生活環境體驗等,進而建立問題意識/設定主題,資訊整合/提出假設,檢討問題解決對策,提出因應議題的設計提案,最後透過具體的形式進行實踐行動。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導入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為基礎的問題解決策略,由所有修課學生組成跨領域創新設計規劃團隊,透過田野行動紀錄、社區工作坊、社會實驗等方式,針對真實社會場域的現狀挑戰與未來需求,建構具體可行且同時兼具社會價值與經濟產值的行動方案,並協同社區場域相關的組織/團體,共同執行、實踐。本課程與下學期授課之「環境共生設計實作」為連續性課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著,《社企力 ! 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果力文化出版,2014年4月1日
Nigel Whiteley 著,游萬來、楊敏英、李盈盈譯,《為社會而設計 Design For Society》,聯經出版,2014
山崎亮 著,莊雅琇 譯,《社區設計》,臉譜書房(2015)
木下齊 著,《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不二家出版(2018)
地方創生戰鬥論:地區營造從活動到事業,必備的思考、實踐、技巧!,行人出版(2018)
Jan Gehl,《LIFE BETWEEN BUILDINGS》,Jan Gehl(198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環境共生設計導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