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3395 多元與議題導向:風土觀察學:大肚山與筏子溪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小組討論 50
小組報告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19 人選讀,尚餘名額1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崇名

教育目標

1. 引導學生深切認識近身(大肚山與筏子溪)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與其變遷。 2. 以近身自然環境為對象,藉由自我檢驗、作為世界公民與敘事想像以培養具有永續思維、社會責任、專業知識、實務技能的跨領域永續人才。 3. 促進學生參與近身自然環境政策以及相關議題的討論。藉由蘇格拉底的自我檢驗精神,引導修課學生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與發揮自身所擁有的自我反思能力(不再是填鴨的蒙蔽),並鼓勵學生願意成為世界公民(也不是道德化的成績分數印記)。作為世界公民不能再藉由傳統的道德教條主義來填鴨以強行植入,而必須藉由自我檢驗與敘事想像的交互引導,引發學生對於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的社會想像與關心,然後培養其社會實踐感。 相關的理論與教學分享,在Martha C. Nussbaum所著的《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有極為完整的理論建構與介紹,本課程將借用該書作為主要的核心理論基礎。在實質作法上,本課程選擇了本校近身的自然環境--大肚山的甘露寺與筏子溪,讓學生從想像與關心近身的自然環境做起。大肚山的甘露寺坐落於中部科學園區之內,而筏子溪則在大肚山的山腳下。兩者分別受到中部科學園區與台中工業區的開發或汙染所影響。但是本校卻是投入甚少的認識與關懷,更遑論社會實踐。兩者正是自然環境過度開發與破壞的最佳近身寫照。本課程將引導學生去了解兩者所引發的自然環境被破壞的問題,特別是藉由自我檢驗與敘事想像來培養其出於自願的社會實踐感。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Martha C. Nussbaum所著的《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多元與議題導向:風土觀察學:大肚山與筏子溪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