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7054 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實習(以路思義教堂/舊藝術中心為案例)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出席率 30
B. 上課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 40
學習心得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16 人選讀,尚餘名額1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奇正

教育目標

文化資產的保存及再利用在台灣走過了一條近四十餘年漫長的路;從早期的「一級古蹟」「二級古蹟」「三級古蹟」等分級制度到進入『文化資產保存法』通過後「國定古蹟/歷史建築」與「市定(或縣定)古蹟/歷史建築」及「文化景觀」的指定,認定的程序簡化許多,也讓各有文化資產意義的建築物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在決所在區域哪些歷史遺跡/歷史建築/古蹟時有更高的自主性決定編定的等級與介入輔導維護的方式。而隨著民間保存歷史文化資產的意識之逐漸抬頭,文化資產保存法也增列了民間自主提報的機制,讓古蹟/歷史建築的認定可以跳過含括公-私的所有權人的主觀意識,進入到公共資產維護的層次,得以透過集體的意識與資金的協助啟動維護。近年來國外方興未艾的「保存管理計畫」(Convers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 CMP)也催生了所有權人與管理人分流的概念,並期許更有效、更創新的維護管理機制以帶動文化資產的長期持續的保存再利用。 本課程即著眼於前述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的集體氛圍及社會需求,希望藉由課程能夠讓修課的同學具備有文化資產保存及再利用的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課程將配合建築系碩士班的「城鄉規劃與設計(一)」課程,共同以東海大學2014-5年間接受美國蓋提基金會(Getty Foundation)的「維持其現代」獎助(”Keepin it Modern” Grant)進行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研究的路思義教堂為對象,引領同學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之前,學會如何判斷單棟建築物或建築體群落的歷史文化意義,界定其文化資產保存上的意義與重要性,並在歷史考證的過程中還原各個不同的使用階段的空間型態與建築物的修正使用,確認欲還原的時間點,並由此時間點的還原兼顧當下及未來的使用,適度地增添現代生活及機能使用必要的設施,認識保存現代建築的時代意義。 課程將配合碩班每週一天半的課程,作為模擬CMP面對群眾與利害相關者(Stakeholders)的互動實習課程。課程中修課同學將扮演不同的利害相關者參與討論,模擬所有社會上真實保存的情境,並從爭辯與對話過程更深刻地認識保存工作推動的關鍵過程與可能的執行轉折。 本課程鎖定東海大學校園建築,也開啟了另外一個獨具意義的歷史視角。蓋不像台灣部分延續至殖民時期所設的大學或職業學校的高等教育學府(如延續自台灣帝國大學的台灣大學、延續自台南工學院的成功大學),東海大學的校園建築最年長者完成迄今不過六十年,明顯在歷史階段上不同於台灣過往的文化資產保存所針對的清朝、清朝以前或日治時期的建築物;它指向了新的「現代建築」保存領域。但東海大學校園所具有的現代建築,放回戰後台灣的建築發展脈絡中檢視,卻是具有高度的實驗性與創新性,一直被台灣的建築界公認為台灣現代建築的重要灘頭堡,是一個理解現代建築的重要基地,也亟需投注心力保存及再利用。本課程期許搭配一整個學期近兩百個小時的「城鄉規劃與設計(一)」課程,帶領同學由文化資產歷史意義的探究、保存的重點、新的使用機能及設施植入的需要、工法的還原及施工介面的處置、以及長期持續使用的CMP計畫的研擬等,培養同學成為文化資產保存領域的新生力軍,給予同學進入此一領域的專業鑰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所有報章雜誌關於文化資產保存的負面報導。

2.所有以"文化資產保存"為關鍵詞檢索出的新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