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7251 中國劇場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出席與參與討論 | 50 | |
期末報告 | 5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1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東方劇場作為主要內容,介紹中國戲劇的起源、發展與變化,以及不同時期的戲劇作品及劇場表現形式。希望能透過戲劇史的勾勒奠定學生相關的知識基礎,一方面能理解各個時期的戲劇特色,或者也可能在觀看與對話的過程中累積與觸動未來創作上的能量與靈感。
課程前半段以古典戲曲為授課內容,從初級戲曲的原始面貌以至當代戲曲如何與當代劇場美學結合。戲曲作為一種跨領域的綜合性表演,最大特色在於詩歌舞結合,並以抒情為本位;敷演情節之外,更重視情感的抒發並藉以引起觀眾共鳴。此外,戲曲特有的行當制(如:生旦淨末丑)、寫意性的表現手法(如:一桌二椅)以及結合各類表演藝術(唱曲、雜耍、科諢等)的豐富型態,都是其動人的特色與內涵。本課程將帶領同學理解中國戲曲獨特的審美內涵,以及隨著歷史變遷而開展出的不同劇場形式與表演內容。
課程後半段則進入台灣戲劇史的討論,將從二十世紀初受到西方思潮影響之下而產生的現代話劇,一路走到台灣當代劇場百花齊放的各式劇場表演。這部分的課程內容除了勾勒現代戲劇的發生與演變,更聚焦於當代戲劇在各種時代條件的刺激與影響之下所呈現的多元樣貌。戲劇歷史的爬梳、劇本的閱讀與討論、劇場環境的觀察與分析,這一切巡禮終將走向戲劇的實際創作與評論;期待在不同劇場時空與戲劇文本往返行旅的過程能有所收穫與積累,並將之轉化為表演與創作的源泉。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上學期以東方劇場作為主要內容,介紹中國戲劇的起源、發展與變化,以及不同時期的戲劇作品及劇場表現形式。希望能透過戲劇史的勾勒奠定學生相關的知識基礎,一方面能理解各個時期的戲劇特色,或者也可能在觀看與對話的過程中累積與觸動未來創作上的能量與靈感。
課程前半段以古典戲曲為授課內容,從初級戲曲的原始面貌以至當代戲曲如何與當代劇場美學結合。戲曲作為一種跨領域的綜合性表演,最大特色在於詩歌舞結合,並以抒情為本位;敷演情節之外,更重視情感的抒發並藉以引起觀眾共鳴。此外,戲曲特有的行當制(如:生旦淨末丑)、寫意性的表現手法(如:一桌二椅)以及結合各類表演藝術(唱曲、雜耍、科諢等)的豐富型態,都是其動人的特色與內涵。本課程將帶領同學理解中國戲曲獨特的審美內涵,以及隨著歷史變遷而開展出的不同劇場形式與表演內容。
課程後半段則進入現代戲劇的討論,將從二十世紀初受到西方思潮影響之下而產生的現代話劇,一路走到台灣當代劇場百花齊放的各式劇場表演。這部分的課程內容除了勾勒現代戲劇的發生與演變,更聚焦於當代戲劇在各種時代條件的刺激與影響之下所呈現的多元樣貌。戲劇歷史的爬梳、劇本的閱讀與討論、劇場環境的觀察與分析,這一切巡禮終將走向戲劇的實際創作與評論;期待在不同劇場時空與戲劇文本往返行旅的過程能有所收穫與積累,並將之轉化為表演與創作的源泉。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2,3[表藝教室]
修課班級:表藝碩學程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2000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文化,2007年。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
廖美玉主編:《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9年。
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文建會,1996年。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 : 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 : 臺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出版社,1996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劇場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