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8425 西方現當代藝術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與課堂參與度 40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1 人選讀,尚餘名額1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段存真 徐嘒壎

教育目標

此門課程以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發展為主軸,課程內容分為二部分:前半段從十九世紀末期的印象派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諸項藝術流派的發展。這段時期的歐洲處於複雜、混亂的政治及社會狀態,相對應地呼應出現代藝術的叛逆特質以及追求對「新的忠誠」的理論根據,並且說明諸如「現成物」以及「材質通俗化」等現代藝術時期即萌生的重要概念及手法。後半段課程則是鎖定現當代藝術在1960年代之後的發展,從歷史背景的條件來詮釋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比如工業革命、戰爭與現當代藝術的關係,或是攝影術與現代繪畫的關係。課程內容含括了諸如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等等,藉由多元並呈的藝術形式來說明當代社會開放又複雜的文化狀態。

課程概述

本課程所討論的時間範圍主要從工業革命以後,由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的興起至資訊革命所引發的效應與現象之下,從十九世紀末至當代的相關藝術與作品、流派之議題探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2. Atkins, Robert,《藝術開講》,黃麗絹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3. Lynton, Norbert,《現代藝術的故事》,楊松鋒譯,台北,聯經,2003
4. E.H. Gombrich,《藝術的故事》,雨雲譯,台北,聯經,2008
5. Gablik, Suzi,《現代主義失敗了嗎》,滕立平譯,台北,遠流,1991
6. Manovich, Lev,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Cambridge: MIT Press, 2001
7. Rush,Michael, “New Media in Art”,1999
8. Reena Jana & Mark Tribe, “New Media Art”,2006
9. Poli, Francesco,"Post Modern Art : 1945-Now",2008
10. Bishop, Claire, "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 Tate, 2005.
11. Brian O′doherty, Inside the White Cube: The Ideology of the Gallery Space, Expand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nlarged edition edition, 2000
12. Sontag,Susan,黃燦然譯,《論攝影》,台北:麥田,2010
13. 陳永賢,《錄像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2010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西方現當代藝術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